“列宁”号飞机。
东北老航校机务人员在冰天雪地里维护飞机。
“马克思”号飞机。
“中共”号飞机。
1949年10月1日广东航空学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广东航空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7架飞机飞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师生高举自制飞机模型,参加开国大典游行。
东北老航校简陋的发动机维修车间。
广东军事飞机学校选定“红屋”为校本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曾经不止一次地提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肩负着民族解放、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崛起的中华民族必须有强大的航空力量作为保证,并为之进行积极探索、勇敢尝试、不懈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战争年代,发端于航空先驱和革命前辈心中的“飞行梦”,激发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航空事业无限探索和勇敢尝试。
党的领导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传承发展的红色基因,对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激励和深远的影响。
启航:点燃航空梦想
1909年9月21日,这一天,是中国人在天空中第一次留下飞机身影的日子,也是中国航空史上创世纪的日子。这一天,“冯如1号”的惊世一飞,将中华民族前进的航标指向了更加深远和广阔的天空。
在冯如飞上天空后的第三天,美国媒体的两篇报道都以“中国人”为核心词汇,发出了“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越西方”的感叹。
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同样热衷研究飞机制造并醉心于飞行的中国籍工程师谭根,在1910年7月举行的美国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驾驶着自己制造的水上飞机获得了水上飞机组第一名的佳绩。
20世纪初,这些留学生和爱国华侨怀着“航空救国”的雄心壮志纷纷回国效力,他们带来了先进的飞机制造技术和高超的飞行驾驶技术,推动并加速了中国近代航空的起步。
1910年,留学日本的刘佐成和李宝焌研制飞机成功,被召集回国后,在北京南苑飞机机场旁开办飞机试行工厂广东航空学院;1914年,北京南苑飞机修理厂厂长潘世忠成功研制出一架动力为80马力且机头装有1挺机枪的推进式飞机,这是在中国本土上成功自制武装飞机的最早记录……
他们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航空梦想,照亮了中华民族航空事业的发展道路。“我们造飞机是为了祖国能拥有一片和平的天空,我相信不用多久,中国军队也会用上我们的飞机!”冯如那回荡在海天间的铿锵之言仿佛划破了时空,激起了无数航空先驱们的共鸣。
探索:立志“航空救国”
100年前的今天,一艘小小的红船从嘉兴南湖启航。中国共产党,怀着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信念,投入革命的洪流之中,站在了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
航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对其高度关注,并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广州市大沙头西侧,珠江岸边,有一幢由红砖砌成的造型独特的高大房屋,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红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推动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7月在广州创办的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广东航空学校)本部所在地。
为了给组建人民空军和发展航空事业积蓄力量,从1924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不失时机地挑选优秀人才,在国内和苏联学习航空技术。
这所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军事飞机学校,不仅开设了飞行理论课,还有初、中、高级的飞行训练和机械方面的课程,包括发动机、器械实习和飞机修护等,在教学和训练方面,已经非常系统和科学了。从1924年起,该校共办了6期,培养了400多名飞行员,其中,不乏唐铎、常乾坤、龙文光等共产党人的身影。
“愿我国威震长空,愿我飞机战亚东……”这所救亡图存革命学校的校歌唱出了爱国青年保家卫国、献身航空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诚。
在耕耘航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队伍之外,即使是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小米加步枪”的红军也拥有了自己的飞机。第一架名为“列宁”号的飞机是鄂豫皖红军于1930年缴获的国民党进口的外国飞机。
在克服了技术和物质上的重重困难后,经过重新装配修复,根据地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在这架飞机的机身上涂上一层银灰色的油漆,并在机翼下方两侧各绘制了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拥有了第一架飞机。这架“误打误撞”的“天外来客”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并在后来的黄安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等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共中央已深刻意识到“不否认而且应准备红军的技术条件(飞机大炮),以战胜将来敌人”。我们党审时度势,于1938年3月,选派44名干部到新疆航校学习,为共产党组建第一支航空队的骨干力量。
这支“红色空军的第一批骨干”在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中顽强苦学,系统掌握了多种型号飞机的驾驶、维护和作战技能。他们以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勇克难关,克服航空理论不易掌握的困难;他们探索运用实物学习,创新办法,边操作实物,边领悟原理,较好掌握了飞行和维护技术知识;他们淡泊名利,要技术不要高薪官衔,为巩固提高技术要求推迟毕业。
在1939年底进行技术考核时,学员们在驾驶、修理、战术、射击等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中共第一批飞行员在新疆顺利飞上蓝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中第一批空军飞行员和机械师。这支诞生于天山之麓的红色航空队,走出了新中国第一批14位空军将领。
建设:笃定报国信念
在党领导中国航空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无论是在开国大典上驾驶战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还是从无到有组建人民空军,亦或是在抗美援朝空战中打出国威军威的辉煌时刻,都离不开一个名字——“东北老航校”。
1946年,在战争的废墟和炮火硝烟声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于吉林省通化市成立。
“组建东北老航校,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眼光。”刚成立时就担任东北老航校副政委的黄乃一回忆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迅速抽调一部分部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同时派出在延安储备的航空人才进入东北,利用日军留下来的机场、飞机和航空器材创建航校,以培养人民空军的“种子”。
然而,在那片满是战争创伤的黑土地上,老航校的飞天之路却异常坎坷。一大批航空先驱们身披战火硝烟,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开启了艰苦创业。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不顾天寒地冻,顶风冒雪四处搜集飞机和航材,用马车牵引飞机,用打气筒给飞机轮胎充气,用酒精代替航油飞行,甚至有的飞行学员没有鞋穿,赤着脚就飞上了蓝天。
航校刚刚成立一个半月之时,因为战局所迫不得不从地面和空中向牡丹江迁徙。在老爷岭,由于火车动力不足,老航校人甚至创下了“人推火车”的壮举。
就是在这所被誉为“共和国航空事业的摇篮”里,短短三年半时间内培育出了500多名航空人才,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输送了大批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并摸索积累了丰富的办校经验,凝成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为核心内容的东北老航校精神。
1949年10月1日,在古老的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举目仰望,注视着人民空军17架飞机以整齐威武的队形飞过广场上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发动机轰鸣声激荡在低云之下,昂扬了无数国人的志气。人民空军的首次公开亮相震惊了世界。
中国空军的成立预示着新中国航空工业呼之欲出,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中国航空工业的组建和创建被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在烽烟战火中,1951年4月17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
奋斗不息,才有未来可期。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百年征程,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航空事业业已历经70载,满怀活力与激情奋勇前行。在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70年历程中,航空人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笃定航空报国信念,一代代接续奋斗。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中国共产党早期对航空事业的探索,是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原点,更是所有航空人初心肇始的地方。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航空事业置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才能真正展现航空工业强军兴国的重要价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建设中国的航空事业,才能真正发展和壮大中国的航空事业。
航空人认定了这一条真理,在下一个七十年,下一个百年,我们仍将笃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