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庆70周年阅兵仪式上黑龙江航空大学,当一架驾战机列队呼啸飞过黑龙江航空大学,很多人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可是你知道吗?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这样一支队伍,成立65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700多名飞行员,为祖国的蓝天增添了一份独有的亮色。
10月15日,空军航空大学某团建团65周年。该团传承东北老航校的衣钵,从最初的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培养飞行员到如今身负“人民空军摇篮”的光荣使命,老航校传人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空中传奇”。如今回忆这段历史,仍会让人热泪盈眶。
堪称“人民空军摇篮”
为了给组建人民空军奠定基础,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同年11月,全校迁至东安(今密山)。在短短的3年零9个月里,东北老航校培养出了100多名飞行员和400多名各类航空技术人员,为人民空军和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是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据了解,当年东北老航校的飞机大多是从东北各地的日军手中缴获的,有各型日制飞机120余架。航校以其中的46架(可飞的36架)为主要装备,开展了飞行训练。由于没有初、中级教练机,官兵们就通过加强地面演练、增加带飞时间、改进训练方法,使学员直接飞高级教练机。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形下,东北老航校造就了建国初期一批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其中多人后来担任了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大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海军航空兵司令员。
传承老航校精神衣钵
1950年1月5日,由于航校发展壮大,为便于培养飞行人员,划分成了七所航空学校,遍布于全国各地。1954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某团在牡丹江海浪机场正式组建。这支队伍也正是我们今天介绍的主角,从海浪、兰岗、东京城再到双城,这支队伍的发展壮大是国家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缩影。
本报记者了解到,成立之初的该训练团,基本只有飞行人员和机务人员。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共和国的空军事业,来自五湖四海的该团前辈们汇聚牡丹江海浪机场,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在条件异常艰苦、设备异常简陋的情况下,硬是用铁镐刨、铁锹挖、铁锤砸,徒手整修机场、宿舍和教室,后来被形象地称呼为“三铁精神”。一座座营房在残垣断壁上拔地而起,第七航空学校某团初具模样。
1956年9月,该团转驻兰岗机场。那时候草地上组织飞行面临一个不小的麻烦,因为草地里长了很多马莲。该团一位老同志回忆说,马莲这种植物,春天对飞机起落架损害比较大,到秋天长籽的时候,全团官兵出动到机场刨马莲,把马莲抱出来,把坑再填上,防止飞机着陆的时候把起落架损坏。因为雅克-18尾轮直径较小,22公分,有个小坑就会非常颠簸,容易把尾轮叉给颠坏。秋天草梗比较硬,容易把飞机轮胎扎破,官兵们就开着拖拉机、拉着割草机割草。
通过全团官兵的努力、机务官兵的细心检查和精心维护,确保了每一次飞行训练的安全。就是靠着马拉飞机的执著与直冲云霄的气魄,这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雄鹰”振翅高飞,筑梦云端。该团历史悠久、功勋卓著,从1954年到2019年,65年来,3700余名学员从这里奋飞远航、驰骋蓝天,14名领导成长为共和国将军,为壮大国防力量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飞行员、指挥员。他们的口号就是“向战而飞、为战而练”。
“三铁精神”再度发扬
1964年,因部队编制改革,刚站稳脚跟的该团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转驻,转到了牡丹江东京城。那一年,这支历经艰辛刚刚转驻过去的队伍,却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风雪,这对于人员紧缺、物资稀少又担负着重要训练任务的该团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据回忆,1964年冬,自从入冬以来,雪就没断过。前几场还不大,大家连夜把雪扫干净,第二天还能飞,可是有一次半夜突然下起了大雪,外场这大北风一刮,有的地方都到膝盖了。全团出动,就是凭借这些简陋的装备,做雪船,压跑道,把外场几十万平方米的皑皑白雪,硬是压成了平坦宽广的雪地跑道。
1968年12月该团又转驻双城机场。部队进驻双城后,仅有飞行、机务、场站三个宿舍楼,没有机关办公楼。机务食堂设在大俱乐部,那里就成了集会、吃饭两用的场所。勤务保障车辆只有2辆北京吉普212,于是又发挥出“三铁精神”,用铁锹挖、铁镐刨、铁锤砸,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营房。困难就是用来被战胜的黑龙江航空大学!官兵个个当木工、做瓦匠,自己动手盖起了食堂、家属楼、篮球场、养猪圈,团队设施和环境有了巨大的改观。官兵们甚至靠业余时间,在空地上种亚麻,靠卖一斤五分钱的亚麻钱,建造了营区。
到了80年代,部队官兵仍旧发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位老同志回忆说,那时装备老旧,经费奇缺,上级没有配发新解放车。面对接近最高使用年限的十余辆老解放车,汽车连官兵精心维修、精心保养,没有零件就自己用车床做,技术不过硬就去修理厂学。冬天没有暖库,早晨车辆无法启动,战士们不到3点就躺在冰冷的地上烘烤车辆。20年前团里整个营区的硬件和环境与现在比就像一个农场,冬天冷得吃饭穿着老棉皮服站着吃,睡觉大棉帽扣在脑袋上睡,教员干部住的那个公寓房个高点的得低头弯腰进,房子后墙还得用个大木桩子撑着,为啥呀,怕倒了!就是在这样一个训练条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训练期限、内容、标准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初教团扩训,承训学员增加50%,一个团完成一个半团的训练任务,并率先进入一年两期学员的训练试点。
从1954年到2019年,从原空军第七航空学校某团到今天的空军航空大学某团,65年来,该团虽几经辗转和变迁,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人民空军发展史上开创了数个第一,累计安全飞行70余万小时,65年连续保证飞行安全。该团培养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空军一等功臣刘克鹏,“金头盔”“金飞镖”获得者王立、许利强、张志龙、张江涛、杨涛、李凌,中国航天中心第二批航天员叶光富,舰载机飞行员李明等一批优秀学员代表。
老英雄刘克鹏的特殊“回忆”
作为该团培养的空军第21期学员,今年70岁的战斗英雄刘克鹏自1968年陆军选飞起便与天空结缘。先后两次参战,荣立战时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的他,胸挂勋章再次回到“母校”时难掩激动之情。老英雄刘克鹏说,我是68年入伍,69年在咱们团学飞行,71年4月毕业到某侦察团,并于1984年3月和1985年12月两次参加作战侦察。我认为我从学员到一个飞行员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战友、领导和教员对我的培养,他们对我的培养我是一生难忘的。我们来到团以后,上飞机,我都不知道迈哪个脚,教员一步一步的手把手的教我来做,我对这个团特别有感情。我带了这么多军功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还有共和国70周年纪念章发给我,我的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咱们团所有战友的一半。
该团政委刘爽介绍说:“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也造就英雄。本次活动团里邀请了70名老领导、老英雄与我团官兵进行交流学习。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这个时代的守望者,是他们为团队奠定了接续‘传奇’的基石。面对载满荣光的过去,不能一味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要在欢欣鼓舞的同时常思忧患,反躬自省。回望历史,追问初心,要更加坚定自觉地铸牢理想信念,弘扬我团优良传统,也惟有牢记使命,才能续写辉煌”。
为了让官兵在追忆艰苦创业的团队历史中,去探寻前辈奋斗的不易,去体悟建设的艰辛,该团于建团65周年活动当日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配合活动暨传承、总结、安全、创新——向战而飞、为战而练”主题论坛,并进行了团史馆物品筹备捐赠仪式。目前已收集捐赠物品100余种,收集史料图片500余幅。论坛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会收场,该团官兵自编自导自演一幕幕精彩的情景剧,通过文艺展演的方式追寻65年的奋斗航迹,追溯65年来的薪火相传,展现团队为培育飞行英才不懈努力奋斗的历程。
张鹏 贾庆慧 本报记者 毕嘉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