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1月13日《德阳日报》的报道:
11月8日,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国际合作部副主任、职业教育与媒体研究所研究员奥尔加·哈姆斯,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荣誉研究所管理与物流专业研究员、职业再教育及个人发展领域专业研究员米尔科·史泰克等来到四川现代教育集团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参观考察该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业机器人专业发展情况。

图片来源:《德阳日报》(2018年11月13日)
国内对职业教育的认同率较低在国内,目前的社会普遍理念中,较低的入学门槛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较低的含金量”,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要比普通大学“低人一等”。而几乎所有的职业学校都安排了“高考班”,从侧面看,还是服从了“学历唯上”的社会普遍价值观。

中职学校招生计划(点击放大),图片来源:中江职业中专学校《招生简介》
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家里会宴请亲朋好友,但若读的是职业学校,家里人可能就会比较“低调”了。
在当今提倡大国“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虽然今年国家教育部也有宣布:“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技术工人与医生、律师相比,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相差甚远,特别是发展空间受到局限。

学校部分优秀毕业生(点击放大),图片来源:中江职业中专学校《招生简介》
总的说,虽然国内目前的职业教育前途一片光明,但不得不承认目前还处在等待突破期。
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核心新闻中提到的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在德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第4(德国明镜周刊报道)。
前肯尼亚总理Raila Odinga、现越南副总理阮善仁、保加利亚前外交部长Rumiana Jeleva博士都是马格德堡大学的校友。[1]
所以说,这所大学也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

马格德堡大学logo,图片来源:马格德堡大学网站
谈到德国,德国的制造业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
而享誉世界的德国职业教育,就是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的坚实基础。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2017年职业教育报告》: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保持和增强德国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支柱,也是社会稳定团结和谐的核心。[1]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职业教育的绝对地位和重要性。

那么,已经如此强大的德国职业教育,为何排名第四的大学会来我国西部县城的一个中专学校“取经”?

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考察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图片来源:中江职业中专学校网站

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考察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图片来源:中江职业中专学校网站
根据中江职业中专学校简介,这所中专学校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四川省中江职业中专学校,2006年建校,同年就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中等职业示范性学校,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被评为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全国285所,四川15所)。
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在考察后,“对双方将来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合作表示了极大期望。”

近年来,国内外机构考察该学校的情况,图片来源:中江职业中专学校《招生简介》
职业教育已成为让世界了解德阳的窗口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发展之迅速,不是一枝独秀,而是德阳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缩影。
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都是由德阳制造装备,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2]。

德阳东汽
雄厚的工业基础造就了德阳职业教育发展的原生动力。
德阳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市。
德阳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引领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根据《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2015)》,德阳各县(市、区)的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其他还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
这是有明显的财政偏重和市场引导。
可见,职业教育在德阳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2017年,德阳市已建成职业院校26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和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每年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4万多名,全市高技能人才达到 5.37万人 [3] 。
高技能人才是什么概念?就是在购房入户政策已暂停的杭州市,花几百万“买”不到的杭州户口,而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申请落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项长期工程,特别是目前职业教育并没有得到国内市场的完全认可。
但是德阳走的这步棋,是只适合德阳的,省内也只有德阳有这个先天条件和后天战略高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马格德堡大学
[2] 刘立新,工业4.0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4.0发展述评及启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
[3] 德阳概况,2017
[4] 雷苏娜,大国重器现代工匠_德阳市职业教育参与全面创新改革路径探索, 四川党的建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