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世界5G大会于11月26日至28日在广州举办,此次大会将通过多项活动,充分挖掘5G产业巨大潜力,推动世界5G技术协同创新、推广应用和产业成熟。而在5G商用的浪潮中,智慧交通是被寄予厚望的领域之一。作为在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拥有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的西南交通大学,在近两年智慧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作为中国第一条智能化高铁线路,它不仅开创了世界智能铁路先河,更是达成了诸多"之最":它建成了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车站——八达岭车站,建在地下102米深处,需要在修建的同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对长城的影响。也克服了世界上最复杂的地下工程——清华园隧道,精准如外科手术般的隧道设计与施工。
而京张高铁的总体设计负责人是西南交通大学校友王洪雨,作为京张高铁项目总体设计负责人,和团队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经过11年的潜心研究、4年多的精心建设,带领京张高铁设计总体组全体同仁不懈奋斗,终于打造出世界上第一条智能高铁。

2019年2月,《中国教育报》刊登了题为《打造聪明的高铁接触网医生——访西南交通大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高仕斌团队》的文章。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仕斌团队针对如何保障高铁弓网的运营安全这一我国高铁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高速铁路弓网系统在高速滑动、持续振动、频繁拉弧、恶劣气候等复杂环境下服役状态的检测监测、诊断评估与养护维修等系列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成功研发了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项研究成果构建起了一套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这套完全采用智能设备的检测监测体系被称为6C系统,也被称之为"高铁接触网医生"。能够推动高铁接触网修程修制的改革与创新,极大提升了高铁弓网系统的安全运行与运维管理水平。

2019年6月13日,国内知名专家组对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等科研攻关的"集成智能机器人和三维成像仪的高速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自动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技术成果进行了评审,认定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检测系统是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中铁二十二局集团二公司、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历经两年多共同研发。在检测过程与轨道板生产流程一致,无需人工干预,每块轨道板检测时间由45分钟缩短至6分钟,检测精度达正负0.15毫米,完全满足高铁建设规范要求。
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表示,该技术提高了我国高速铁路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化水平,推动了中国高铁零部件检测向"智能检测"和"智能测量"方向的高端进化,为我国高铁技术领先世界又增添了新优势。

2020年7月22日,陕煤集团所属陕西铁路物流集团举办的"智能铁路、智慧物流"高端论坛暨装备技术展览会在榆林人民大厦举办。
会上,智慧铁路物流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揭牌,该实验室由西南交通大学和陕西铁路物流集团产学研合作建设,主要在铁路智慧物流、铁路专用线智慧运营、铁路专用线安全维护等关键技术领域组建创新技术团队。铁路智能列控实验室揭牌,实验室由陕西铁路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双方将依托共同确立的"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的移动闭塞智能列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建设"铁路智能列控实验室",完成相关科学研究和试验,提高靖神铁路运输能力,并逐步发展成为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长期以来,西南交大围绕国家和轨道交通行业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科学及关键技术研究,承担一大批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项目,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与安全运营、磁悬浮和新型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以智能化驱动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西南交大瞄准国际轨道交通科技前沿,设置了人工智能领域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专项,主动服务智能高铁、智慧铁路建设,通过"智能+交通"和"交通+智能"为交通科技赋能;顺应城市化和智能化潮流,筹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满足"新基建"需要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坚持科教、产教双融合,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和教育能力跨界整合,以西南交大强势学科、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智能科学技术为支撑,创新建设若干新型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构建和优化轨道营城育人场景,探索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有效模式,以高端人才输出和未来技术供给持续服务城市发展与社会进步。

"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在新基建时代,西南交大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顺应智能化潮流,为推动智慧交通建设现代化贡献力量!
关注"西南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国家首批"双一流"、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科技日报、人民日报、西南交通大学官微、北京日报、三秦网、世界轨道交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