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考研该如何择校择专业?
- 2、考研咨询应该在哪里咨询?
- 3、考研如何选择目标学校及专业?
- 4、考研选择院校及专业有哪些建议?
- 5、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考研该如何择校择专业?
由于本科院校不够理想,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想借考研之际为名校或好专业博一下,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我们要静下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欲选择的专业和学校是不是适合自己?要付出的精力和过程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定专业和定学校是考研最关键的一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力考虑,不要盲目的追求热门专业或知名院校。关于择校择专业这件事,要是实在拿不准,我们可以通过咨询考研机构来获取更多的考研相关信息.我知道我们学校附近有一家叫金锐砺的考研机构正在进行择校择专业指导到一对一专业课辅导的一站式服务.
考研咨询应该在哪里咨询?
目前市面上比较知名的考验咨询机构有:文都考研、启航考研、中公考研等。考研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大家选择专业的咨询机构和老师。专业的机构推荐文都考研,这个机构目前热招班型有: 半年/暑期集训、在校/在职考研、OMO惠学、周末面授、公共课/专业课1对1、线上网课、寄宿自习室。【点击获取文都考研免费试听课】
考研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步:确定报考专业院校。
为什么说第一步是确定专业,因为这是你4年所学的。我想大部分人也不太可能从医学直接跨考到材料工程。然后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进行搜索,找到学校的排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专业的学校在全国中的排名。筛选对比几个,和自己的实力匹配一下,然后确定学校。建议不超过5个,太多没有意义。
第二步:了解目标院校历年招生情况。
从中选择你所想要报考的学校,进入-XXX研究生院官网。
第三步:确定目标院校。
对于找到的几所目标院校对比一下,确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更多关于考研的相关信息,推荐选择文都考研】文都教育多年来荣获了央广网、央视网、中国网、新华网、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等机构授予的“2021年度公信力教育品牌” “2020年度品牌影响力教育服务商”“2020年度中国影响力教育品牌”“2017年度综合实力教育集团”“3.15诚信服务(准入)品牌”等多项殊荣,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点击获取文都考研免费试听课】
考研如何选择目标学校及专业?
择校技巧:
一、院校基本情况
1、报考一个院校和专业,首先要对目标院校有基本的了解,比如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一区还是二区,要知道每年一区的分数线要高于二区,一线城市的名校竞争力更强。
2、了解目标院校的重要程度,是国家“985”、“211”、双一流工程院校还是普通院校。
3、了解报考院校是否是34所自划线院校之一,有没有自己划定分数线的权利,一般院校自划线比国家线要高出一些。
二、学校实力排名情况
1、学校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参考校友网给出的排名;
2、学校专业排名情况;
3、学校近年来排名变化情况,判断该校整体实力呈现上升还是下降趋势。
三、招生计划
一般情况下招生单位每年都会公布招生计划,除了单独公布,有的会写在招生简章、招生目录或复试细则里,不同的学校公布的时间也不同,大家要及时关注目标院校官网。
通过往年的招生计划数据,能清楚地知道近几年每个专业招收人数变化情况,判断适不适合报考,从理论上来讲,只要不是特别热门的专业,招收的人数越多,意味着考上的机会越大。
四、报考人数
报考人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少,虽然只能看到前几年的数据,但是足够帮助你从中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建议不要报考。
五、实际录取人数
复试完毕后从录取数据中可以得知实际录取人数,结合去年公布的招生计划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时候对比计划招生人数,你会发现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所以要分析下目标院校有没有扩招的传统。
考研选择院校及专业有哪些建议?
小编今天整理了5大考研择校标准,帮助大家更好地择校,一起来看~
01 就业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调查
中国教育在线对考生考研动机进行了调查,排名第一为提升就业和从业的竞争力。考研报名比例逐年上升,考研难度也随之上升,选择一个好的院校、合适的院校无形中让自己就业更加顺利。热门院校、当地知名度高的院校、本专业实力强的院校,毕业生会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02 距离
离家距离:考生不想离家太远,可以在本省找一所排名靠前的院校或者报考专业实力强的院校;
就业距离:考生对今后工作地点已有规划,考研最好选择公司所在省份排名靠前的院校,公司对本省份的实力院校认可度会比较高,找工作时你的朋友圈以及读研期间的信息积累也会帮助你顺利就业;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同学,需找距离工作地方近或交通便利的院校,方便自己在节假日进行学习,公司与院校距离过远的考生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会很不方便。
03 学科实力
学科实力强的院校,会给学生的科研学习带来更广阔的平台,在学习生活中拓宽你的视野和交友圈,无论毕业后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会给你提供更多优质选择。
04 奖助学金
同学们觉得读研时年纪不小了,再花父母钱心里很愧疚,大家选择院校时可以在招生简章中查询一下院校的奖助学金政策。
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设置有6个类别:国家助学金,现行资助标准为,硕士生6000元/年•生,覆盖100%研究生,由国科大逐月发放。国家奖学金,现行标准为,硕士生2万元/生,每年评选一次并覆盖约2-3%研究生,由国科大核准后一次性发放给获奖研究生。除此之外还有中科院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研究所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简称“三助津贴”)。
05 国际交流渠道
想要出国交流的考生在报考时可以关注院校的国际交流渠道,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院校简介中写到,目前已与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的246所高校和机构开展友好合作。工程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化示范学院之一,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被列为中欧建交40周年40个典型案例之一。
考研如何择校择专业
一般来说,是先选专业,然后再选学校,择专业侧重于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如果能够根据职业发展路径确定专业,则可以按照三步走方法进行择校:
一.查询所有开设目标专业的院校,打上标签
1.高校、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研究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以科研工作为业务核心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独立研究院所有很多种,其中实力最强、名气最大、分布最广、数量最集中的是直属国务院的中科院、社科院两大科研系统中的各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两大系统下属的各类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各地。相对于各大高校而言,科研院所比较低调,了解的考生并不是很多,报考率相对较低,因此考研难度也相对较低,虽然科研院所既非211,也非985,但是很多科研院所的实力不容小觑,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2.34所、985、211
【34所】:34所自主划线院校,招生分数线自己划定,而不是按国家线,报考34所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年考研成绩和复试分数线公布时间较早,因此复试也会较早举行,而落榜的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安排接下来的调剂工作,且很多高校对第一志愿报考34所的学生有较高的认可度。
【985】:“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东南部985高校报考难度较大,西北部985高校竞争偏小。
【211】:“211工程”是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东南部211高校报考率高,竞争激烈,西北部211高校相对好考,非211不可、自身实力不够强劲的考生可以考虑西北部211名校。
3.综合院校、专业院校、地方知名院校
【综合院校】:指学科比较齐全(涵盖哲、文、理、工、管、法、医、农林、经济、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的综合实力强大的高等学府。
【专业院校】:像财经类院校、师范类专业院校、政法类院校等。
【地方知名院校】:各个省市,都有当地为人熟知的知名院校,这些地方 院校地理位置不同,报考热度截然不同。
二.根据以下因素确定候选院校
1.名气:
一般来讲,名气大的院校比较热门,就业方面也都是比较好的,但考研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2.地理位置: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根据各地教育水平程度将全国的地区分为了A区和B区,A类考生所在的一区国家复试分数线往往要比B类考生所在的二区国家复试分数线高10分左右。
一区大都是教育强省,教育资源较多,各大名校也多集中于一区,因而报考人数多竞争比较激烈。
二区大都是教育稍弱的省份,B类考生的竞争相对于小一些,求稳的考生可以适当考虑B区院校。此外考研阅卷也有网络版的分旱区、水区,但是阅卷标准对于所有考生而言还是相对公平的。
3.学科实力:
考虑该院校的目标专业排名,专业排名高,则目标专业在该院校学科实力强,意味着考研难度会比较高,专业排名低的,容易考取,一般名校+报考专业排名高,考取难度很大,名校+报考专业排名低,考取难度小一些,一般院校+报考专业排名高,考取难度较大,一般院校+报考专业排名低,考取难度较小,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真实能力及复习水平,选择性价比高的院校。
4.就业及培养特点:
择校面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这个学校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很多跨专业考生跨考的原因就是为了转变以后的就业方向,因此最好能了解到该院校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此外院校的培养模式也需要关注,学制几年,奖学金,导师制模式,联合培养等。
三. 根据候选院校数据指标确定院校
1.院校录取人数(含推免比例):
录取人数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很多专业录取人数只有寥寥几人,报考风险很高,而录取人数多的的院校,虽然报考人数可能也会很多,但是会给报考考生以很大的希望。
2.复试分数线:
参考往年的复试分数线,了解该院校进入复试的门槛高低如何,很多学校不仅报考基数大,复试分数线还很高,这些学校成功考取的概率偏低。
3.考试科目:
去院校官网查找目标专业的考试科目,是否是自己学过的/擅长的/感兴趣的,如公共课,英语一/二,数一/二/三难度不一,专业课不同院校所考科目不一定相同。
4.复试要求:
在确定院校前,要清楚它的复试科目、复试规则,了解复试与初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等条件下,复试刷人少的院校优秀考虑。
5.报录比例(如果有的话):
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该院校该专业往年的报录比,报录比高的院校竞争激烈,初试报考人数就非常之多,
如果没有能定出专业,建议先选可能要考的专业的大方向,在所有开设这个大方向的学校里面做排除法,把压根不考虑的先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