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位正在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的老人叫金碧霞,今年已经91岁高龄,是内江市东兴区原纪委书记。1990年离休后,她仍然坚持发挥余热,一有时间,就会到学校给学生们讲述革命英烈故事。金碧霞介绍到,1951年入党后,她就在资阳县县纪委工作。1951年的9 月,调到内江地区纪委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和重庆市、西康省等6个省级行政区党委均成立了纪律检查委员会。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区,建立四川省。同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成立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四川省纪委成立之初,就查处了蒲江县原县长谷耀五腐化堕落案,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反腐倡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彰显了纪检机关坚决维护党纪的决心。
1959年,金碧霞也迎来了她查处的第一个大案——内江地委原三名常委腐败堕落系列案件。最后,几名时任领导干部都被开除了党籍,石纯华还判了刑。

“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委工作陷入瘫痪。1978年,党的“十一大”决定恢复党的纪律检查机构,同年10月,省委决定成立省委纪委筹备组。1979年1月,中共四川省委第三届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并经中央批准产生了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在四川省纪委原副书记王一纯的记忆中,泸天化天然气排空事件是四川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时查处的一起典型案例。1981年3月,省纪委接到国务院通知,了解到泸天化连续七天将天然气排放空中。当时的国家天然气资源非常紧张,泸天化给出的解释是,机器出了问题,天然气不能用,没有办法就往天上放空。

那个年代,石油天然气都是由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按照各个单位年报的需要分配,由石油管理局按照计划供应。石油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说,气井不能关闭,如果关了,气井就会变成水井,不再产气。而又因为管道压力和容量的问题,也不能分流到其他地区。王老他们没有轻易地相信石油管理局的说法,认真查阅资料,仔细实地勘察,最终得出结论:将天然气分流是可行的。王一纯讲到,石油管理局他是直供企业,他没有分配的权力,分配的权力完全在计划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按照计划分了,石油管理局按照这个计划给你送多少,给他送多少,实际上就是一个权力问题。
事后,石油管理局相关责任人都得到了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理。

看到这,很多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没有讲监察厅的故事呢?其实,四川省第一次设立监察厅是在1955年5月19日,但到了1959年7月11日,省监察厅就被撤销了。1986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设立国家监察部,恢复重建国家行政监察体制,加强国家行政监察工作。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监察厅。1988年1月,省监察厅正式挂牌办公。
1993年2月27日,经中央纪委、监察部审核,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要求省纪委、省监察厅按照“一个领导班子、两块牌子,一套工作机构、两种职能” 的改革方案进行合署办公。3月11日,省纪委、省监察厅正式合署办公。

四川省纪委原副书记、原监察厅厅长程英男介绍,合署以后,精简了机构,人员也减少了,有利很多,好处很多。办案这是最明显的,党纪政纪一起来,合署以后,就完全通了。
2000年4月,四川省交通厅两名厅级干部因严重经济问题被省纪委实行“双规”。同年9月,两名厅级干部因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案件的成功查处,是我省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后,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的重大成果。
2001年,同样因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腐败问题,乐山市原副市长李玉书也被省纪委、省监察厅立案查处。2002年1月16日,李玉书因犯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李玉书也成为了建国以来四川省因职务犯罪被判处死刑的第一人。

纪检监察工作需实干笃行,更要探索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始终走在创新前沿。
2000年,四川省纪委又首次在省内开展巡视工作。
四川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沈国俊介绍,“当时我们就想,是不是我们监督的程序上面要加上一个巡视的办法,就是由上级的领导机关,派出专门的巡视工作的同志,到你这个地方来实施巡视,那么对反映一把手的问题,他就比较好进行初核。”

从1994年7月至2002年5月,沈国俊在省纪委书记任上一干就是8年。在他看来,履行纪检监察工作,唯有脚踏实地,方能无愧于心。沈国俊说:“我感到这纪检工作很重要。我们党要坚强,肌体自己要坚强,这个工作一定要抓,一定要深深地抓,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