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给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在3月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第二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这样诠释教育的真谛。这段采访打动了无数人,随后几天持续在网络上爆红,在培养的“四者”里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终生运动者”。
去年下半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关于青少年体教融合的重磅文件,学生体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教融合”也成为热词。2020年10月2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主办的2020年全国青少年体育管理干部培训班在成都开班。成都的体教融合工作受到外界高度关注,甚至有媒体称之为体教融合的“先行样本”。体教融合就是培养“终生运动者”的重要手段,在成都,有不少学校一直在坚持,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电子科大附小
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
练“武”不耽误习“文”
坐落于杜甫草堂附近的成都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风景优美,闹中取静,成都人习惯称它为“少体校”。走进这所学校,那面“冠军墙”格外引人关注,李东华、梁艳、陈静、陈兴东、谢中博、冯喆、任茜这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有着45年历史的少体校也无愧“冠军摇篮的称号”。
二年级的吴杏汐就读于石笋街小学,放学后她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步行10分钟来体校练习艺术体操。对她来说,在这里训练是出于对艺术体操的喜爱,而对于她的家长来说,希望孩子学会一到两项体育技能,未来拥有更好的上升空间和发展通道。10岁的郭菁妤是一名“轮滑少女”,已经学习轮滑3年,她的妈妈告诉记者成都体校有哪些学校:“同时坚持读书和训练确实压力比较大,但也让孩子学会了更多东西。”郭菁妤的轮滑水平不错,但是走专业道路不太容易,郭菁妤更希望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一名律师。她的妈妈则希望让轮滑成为她锻炼身体的方式,为她的业余生活增加乐趣。
多年以来,少体校一直主动探索体教融合之变,1993年,学校开办了全国首家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探究幼儿园体育运动课程模式、教学方法,为更多更好地储备、选拔体育人才扩展途径。在多年办园过程中幼儿园充分利用优质场馆及专业教练员资源,以“幼儿快乐体操”、“益智羽毛球”、“花式篮球”、“动感啦啦操”、“创意跆拳道”课程为载体,探究幼儿园体育运动课程模式、教学方法,开发园本体育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发展。现已发展到大、中、小14个班级,常年就读人数保持在400人以上。剑蕾体育幼儿园开创了幼儿教育与体育选材、业余训练相结合的“一条龙”培养模式,且作为竞技体育选材的重要渠道,于2016年11月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一级幼儿园。目前,正积极着手开办体育特色连锁幼儿园,为更多更好地储备、选拔体育苗子扩展选材途径。
少体校
少体校副校长代仕兴表示,“作为少儿体校,学校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重视学生文化课学习,‘文化体校’的品牌效应成为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训练的动力之一,即使孩子没有成为专业运动员,也可以继续读书求学,如此一来,解除了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谈起学校的训练方式,学校艺术体操教练桑燕颇有心得。她说:“孩子们每天放学或者节假日来训练,不仅没有耽误学习,还能在训练中学会更多东西。即使没有走专业道路,孩子们在训练中也可以学到团结、坚持的价值,还能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在代仕兴看来,体教融合能够发挥“体”和“教”各自的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现在通过业余训练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的这条路要想走得更加通畅,必须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无论是普通学校还是业余体校,只有“文武双修”才能让孩子们实现全面发展。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踢着足球上名校
棠湖外国语学校,因足球而成名,被称为成都足球的“黄埔军校”。走进学校,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运动气息,一块带看台的11人制标准足球场,一块9人制足球训练场和一块5人制足球场,还有一个造价不菲的风雨运动场。
在这里,有一位音乐老师,他被同学们戏称为“男中音”歌唱家,同时他也是“足球班”的班主任,每天60公里车程往返于学校和温江训练基地之间,这一来一回,他整整坚持了16年。唐宏川,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是棠湖外国语学校的音乐老师。从小开始,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足球运动员,驰骋绿茵场。唐宏川说:“我很小就喜欢踢足球,从高中开始正式接触足球训练,足球是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从高中到大学,后来参加工作,自己从来没有放弃过足球梦想。”自从成为学校“足球班”的班主任,学校的足球班便成为他第二个家,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他的孩子,在这里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足球梦。
棠外
2003年棠外建校以来大力开展足球运动,并与成都市足球协会签订协议,共同创办了男子足球班,探索优势互补的足球教育“体教融合”模式。管理过程中,学校负责文化教育,成都足协负责学生在成都足协温江足球训练基地的专业培训,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德、智、体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足球项目上,成都足球摘下三金两银技惊四座,创造了历史。其中,夺得金牌的成都男足U15、U16的队员,都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足球班”的学生。从2005年开始,棠外与成都市足协合办足球班,市足协对小学阶段的优秀苗子进行长期的跟踪和培养,并定期组织比赛和集训,选拔优异者向学校输送。据了解,“足球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文化课学习,其余时间训练。他们与普通学生几乎没什么差别,就是体育课变成了足球课,晚自习时间上文化课。足球班的学生都要参加初升高的考试,学校要参考一下他们的成绩,但基本上都会直升本部高中,分散到各普通班继续学习。
对于足球班的孩子们来说,踢球不仅没有耽误学习,反倒成为他们考上大学的敲门砖。多年来,棠外足球班67人分别被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特招、30余人进入职业俱乐部。学校足球班班主任唐宏川表示,“学生们即使没有在专业足球路上走得更远,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成为社会的栋梁。”
除了足球项目以外,棠外也在其他一些项目上继续探索“体教融合”模式。学校在2008年组建啦啦操班并和西华大学合作成都体校有哪些学校;2015年和成都路拓网球俱乐部合作,开始了校园网球体教融合工作。啦啦操队多次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网球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学生比赛冠军,五年来有近20余人被浙大、川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录取。
棠外
掌握一门运动特长,几乎成为棠外学生的标配。棠外体卫艺处主任何北表示,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六会一长”,“会健体”“有特长”就是其中重要内容。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的同时,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并且有相关的自编校本课程。为训练场地安装灯光,加强晚上训练,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在师资方面,棠外拥有一支40余人的专业的体育教师队伍,其中不乏运动健将,足球教师8位,还外聘20余位优秀教练,包括外教,教师配备大大超过教育部颁发的标准。
多年的体教融合探索让棠外获奖无数,硕果累累。不仅各级领导前来调研,还有各地学校前来取经,“棠外模式”也为其他学校的下一步体教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华阳中学
让“冷门”运动热起来
在体教融合的探索中,大多数学校会选择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基础好,容易上手的项目。但有些学校却独辟蹊径,根据学校实际,打造一些“冷门”运动,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成都市近年来明确要求各学校“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工作,推进一校多品建设”。对于学校体育工作来说,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对于华阳中学来说,曲棍球项目已经成为他们的金字招牌。
据华阳中学校长祝长水介绍,2020年华阳中学曲棍球项目高考体育特长生参考39人,上线39人,上线率达100%。不仅如此,学校还先后向曲棍球各级国家队及省级队伍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叶娇有望以国家女曲守门员的身份参加东京奥运会,她也正是从华阳中学培养出来的选手。
华阳中学曲棍球队主教练张刚富多年以来培养出多位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据他介绍,“为了加强曲棍球后备人才培养,学校所处的天府新区相关教育体育部门规划布局了以锦江小学为龙头的6所小学曲棍球训练基地,并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小学生曲棍球比赛。目前,锦江小学、华阳小学把曲棍球纳入校本课程。同时,华阳中学引进专业曲棍球退役队员到学校任教,并派他们每周轮流到区内6所小学训练基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对体育教师进行指导,为选材做准备。天府新区曲棍球协会还探索了小学体育教师输送优秀运动员的奖励机制。在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当地在曲棍球体育特长生小升初、初升高招生政策方面也给予诸多利好。”
华阳中学
女子曲棍球一直是成都市和四川省的优势项目,从2004年开始华阳中学就将女子曲棍球作为体育特色项目,多年来华阳中学为省队和国家队输送多名队员。华阳中学不仅有室外的曲棍球赛场,还针对年龄更小的孩子开展软式曲棍球训练。软式曲棍球的娱乐性比较强,对场地的要求比较低,器材也比较便宜,非常适合小朋友们上手,培养小朋友们的运动感觉。在成都市运动会上,软式曲棍球项目也是正式比赛项目,而代表天府新区出赛的华阳中学队在这个项目上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据张刚富介绍,曲棍球队的学生们都是以上课为主,训练不会占用正常上课时间,一般在下午放学后集中训练。经过多年实践,我们发现体育特长生单独成班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因此他们都被编入平行班分散教学,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不仅如此,由于体育特长生参加很多比赛,并获得了不错成绩,因此高三时,不少学生已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对于他们继续深造也有所帮助。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一个小学为何拥有800多张乒乓球台?
2020年10月,蔡崇信公益基金会正式公布了首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杰出校长评选的10名获奖校长名单,电子科大附小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康永邦通过层层选拨、专家多轮评审后上榜!这个奖项旨在表彰他在体育教育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动起来,让每个生命更精彩。”“心系健康,赢在习惯。”是康永邦在电子科大附小提出来的核心办学理念,针对基础教育中“儿童体质较差、情商较低、思维能力较弱”的三大难题,他率先在全国提出“儿童健康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这一理念。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是大满贯双打冠军、网球名将晏紫的母校。学校一校四区,共有129个教学班,6700多名师生,最让人吃惊的是,学校共拥有800多张乒乓球台。对此,学校副校长童欣的回答是,“我们学校有很多特色项目,不仅有乒乓球,还有网球、篮球、武术等,但四个校区一共占地73亩,在学生运动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只有乒乓球项目可以让更多同学参与其中。”
电子科大附小
在电子科大附小的教学理念中,乒乓球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学校力求创设并营造积极向上的乒乓球氛围:通过乒乓球使学生由“球盲”逐渐看球、懂球、爱球成都体校有哪些学校;通过班级“冠军杯”争霸赛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球员的技能;通过设计队徽,举办摄影、绘画、征文等形式的比赛调动全员参与的热情,使乒乓球教育起到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老师基本都穿运动鞋,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在大课间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打球。学校率先在全国提出“儿童健康是评价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的理念,每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都会对班级进行考核评价,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参与、国家体质健康成绩、班级近视增长率等都是对教师考核的标准,对体育底线不达标的班级和老师实行评优选模一票否决。此外,逐年降低的近视率不仅成为老师评优的硬指标,该校在校内的墙上贴了很多视力表,学生每天都自觉自查视力。据学校副校长童欣介绍,“2020年我们学校近视率是36.5%,远低于成都市平均近视率。”
电子科大附小现有足球、篮球、田径等十多支训练队伍,运动员500多人,每年都向高水平运动队或定点学校输送运动员。其中,该校乒乓球队中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加入社团训练,如果成绩优秀可以进入梯队,代表学校、成华区参加比赛。还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未来想进国家队走职业道路,已经开始在成都乒乓球运动技术学校和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训练。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乒乓球不仅让每个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也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
红星新闻记者 李博
编辑 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