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迈入第155个春秋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不变的精神底蕴】
【回顾波澜壮阔的办学史】
【既是船政人求是、自强、求实、创新的成才史】
【也是船政薪火代代相传的传承史】
【更是船政人为职教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不懈努力的奋斗史】
【时光不老福建航空职业技术学校,学院依然风华正茂】
【初心不改,学院始终不辍使命】
【中国职业教育期待下一段船政篇章】
【历史期待新一代船政人的精彩答卷】
百年岁月峥嵘,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书写复兴华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福建航空职业技术学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就是要胸怀全局,提高站位,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增强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个学堂引领一个时代”,创办于1866年的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肩负“富国强兵”的重任,可以说将职教救国、职教兴邦、职教强国写入了基因,融入了血脉,始终与中华民族共沉浮、与社会发展同舟楫。
育才救国
职教发端
“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兴办船政是圆梦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击碎了清朝士大夫的“天朝”大梦。“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左宗棠等一代有识之士在林则徐、魏源的“报国图存、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下,将目光投到教育上。
1866年12月23日,船政学堂肩负“富国强兵”的使命,动土兴建并对外招生,初名“求是堂艺局”,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开启了教育兴邦的伟大进程。
1867年1月6日,中国第一所新式教育的学堂——求是堂艺局正式开学,校址设在福州城内定光寺(又称白塔寺)、仙塔街和城外亚伯尔顿洋房。1867年6月6日,马尾校舍、教学楼、学生宿舍建成,求是堂艺局迁回马尾新校舍,分为前后学堂。从这时候起学校改称“船政学堂”。学堂既办厂,又办学福建航空职业技术学校;既造船、整理水师,又抓紧育人,将“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战略思想付诸实施。
1868年2月,船政学堂创办艺徒学堂(艺圃),开始招收艺徒,培养监工人才。艺圃成为中国最早的技术学校。
电报是近代科学技术成果,是实现远距离文字传输的“千里耳”。1876年3月,船政学堂增设电报学堂,培养电报技术人员。
1912年,船政和船政各学堂归福建都督节制,船政改称福州船政局。
船政学堂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创办之时所设专业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成为每一位船政人的人生选择。船政学堂在其后数十年间,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着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的实践型人才。“启蒙思想家”严复,“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家罗丰禄、陈季同,造船专家魏瀚、杨廉臣,海军名将萨镇冰、黄钟瑛,中法马江海战英烈吕翰、许寿山,中日甲午海战英烈邓世昌、林永升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均出自船政学堂。
从1866年到1912年,这46年是船政学堂发展史上最辉煌鼎盛的时期。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以“船政根本在于学堂”的理念,以厂校一体、工学结合的模式,以“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质量观,培养出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各领域的众多人才,直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一个学堂引领一个时代”之誉。
与时同行
不辍使命
战争岁月峥嵘,风雨如晦,内外交困。船政人始终坚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热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10年前,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在这场革命大潮中,由船政孕育的海军,在革命的历史关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赞“足为海军根基”。
1913年10月,船政前学堂更名为福州制造学校,后学堂更名为福州海军学校,艺圃改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
1917年,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这是中国最早的培养飞机、潜艇制造技术人员和飞行员、潜艇驾驶人才的高等学校。
1924年1月,福州海军飞潜学校、福州制造学校两校合并。1926年又与福州海军学校合并。
1930年1月20日,校名定为“海军学校”。
1935年,船政学堂艺圃转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机械科职业学校”(简称“勤工学校”),该校后受委托开办“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简称“商船学校”),其后不久,勤工、商船二校合并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学校”)。
1937年9月,因日军轰炸,勤工学校迁往鼓山廨院上课,海军学校迁往鼓山涌泉寺上课。
1938年6月,勤工学校内迁尤溪县,海军学校迁往湖南湘潭。10月海军学校自湘潭移迁贵州桐梓(史称桐梓海校)。
1941年6月,勤工学校第三次迁校至将乐县高滩。
1945年5月19日上午,日军撤离马尾前,埋炸药炸毁海军学校、勤工学校等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教育要为战争服务。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砺无穷”,船政几度迁校,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办学,为抗日前线输送数百名合格海军初级指挥官,部分在校生更是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投笔从戎,自动离校奔赴抗日前线或革命圣地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诠释了船政人强烈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复办复名
应济时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1年,根据全国院系调整规划的要求,福建省文教厅决定高航学校停办,从1952年9月至1953年初,学校各专业师生及教学设备分别并入其他三所学校,学校停办。
1954年5月,福建省交通厅干部训练班成立。1957年1月22日,为了加强干部的培训教育,经福建省委工交部批准,将交通厅干部训练班改设为交通干校。2月更名为“福建省交通干部学校”。1966年10月至1977年,因“文革”时期,学校停办。
1974年6月,福建交通学校成立,打破福建交通系统职业教育被迫停滞的僵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阴霾散去,春风拂面,福建交通系统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机遇。
1978年,福建公路工程技工学校开办。省编委批复同意恢复“福建省交通干部学校”。
1981年5月,勤工、商船、高航三校校友在榕集会,庆祝校庆,推举魏树燊、郑学鑫、陈庆福、陈奇、李仲芝等5名校友写信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建议复办“福建马尾商船学校”。1982年5月,福建马尾商船学校得以批准复办,同年10月6日学校开学。1988年5月,福建马尾商船学校更名为福建船政学校。
1990年至1993年期间,学校在马尾办学,由于受办学条件限制,招生规模无法扩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
1994年7月,学校迁至福州市仓山区首山路新址办学。
继往开来
谱写华章
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大业,既要能应世急用,又要能敢超流俗,瞩望深远,敢于突破、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作为前沿的福建,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福建船政学校、福建省交通干部学校、福建交通学校、福建公路工程技工学校四校沿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立足福建经济社会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大胆创新,不断进步,为我省交通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和专业人才,支撑我省海运、陆运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福建省交通厅决定厅属四校——福建省交通干部学校、福建交通学校、福建公路工程技工学校、福建马尾商船学校(福建船政学校)合并升格办学,以满足福建省交通事业对专业人才的更高需求。7月,四校合并升格为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福建省属公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福建交通系统唯一的高等学府,各项事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工为主、依托行业、产学结合、厚德强技”的办学特色。
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学院顺利通过首批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福建省高职院校中第一所通过)。
2006年12月8日,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2011年5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2017年,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院积极申报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次年,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全国仅2所高职入围)。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学院抢抓机遇,进一步提升内涵、拓展外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2020年8月,学院和武夷新区正式校地合作共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武夷新区职教园”,致力于打造高规格的集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突出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并举”的办学特色。职教园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
2020年12月,学院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2020年度轮值理事长单位,承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暨“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云上峰会,海内外18所高校、10个合作机构、11家跨国企业、国内60多所本科和中高职院校约3500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会。学院深度对接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着力搭建平台,打造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的福建样本和福建经验。
2021年,学院正式步入全国“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全方位提升贡献度,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努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要素、动力源泉。
多年来,学院深化改革、强化质量、优化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形成了海陆空轨齐全的9大专业群41个专业,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核心学校、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人社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获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教学资源50强、育人成效50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50强、就业创业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100个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1+X”证书制度试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频频,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常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良好的品牌效应使学院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今年是建党百年,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也走过了155个春秋。百年的足迹,有坎坷却始终坚定如磐;百年的探索,有曲折却始终不辍“育才强国”的使命;百年的发展,有挫折却始终勇往直前。与党同行的百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百年,是阔步向前为国育才的百年。“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精神,让代代船政人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交出了一份优异的“船政答卷”福建航空职业技术学校!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155年风雨兼程,155年砥砺奋进,回首来路,不忘初心,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将一如既往地赓续初心使命,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在党的领导下做优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将“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