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他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的喇叭镇喇叭村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2001年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5岁的他就开始帮助家里满山遍野的赶羊放羊
2016年,正在遵义职院读大一的他开始关注家乡发展,创办了村里第一家农业发展公司
2018年,22岁的他创办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周围上百户农户一起脱贫致富
2019年,他带着“最初的梦想”扎进火热的军营……
多彩贵州网讯 (本网记者 余旭 黄锆) 他的成长故事,伴随着羊叫声、书声、掌声、惊叹声。他的人生,原本可以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然而,已经坐拥一家公司一家合作社的他不甘于现状,依然选择为最初的梦想励志奋发,在鲜花与掌声、争议与不解中,带着梦想扎进火热的军营,用青春与成长的力量,延续红色基因,抒写出一个跌宕起伏、不抛不弃关于热血与梦想的故事。
在家中,他是孤独的“放羊娃”
1996年,王彬的家并不富裕,家中的羊羔也不多,因为没有种植草料,每天必须赶着羊上山吃草。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刚出生不久的他,便依偎在母亲柔软的背上,开始了那条放羊路。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王彬并没有像城里独生子女一般,拥有“握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娇宠。5岁的他,为了减轻父母肩上的重担,开始独自在山上放羊了。
由于年纪小,个头也不大,王彬刚一上山,便被淹没在了草丛中,所以常常放着放着,羊就不见了。有时天都黑了,羊还是没找到,所以不得不全家出动,打着电筒满山找。有的羊很调皮,在山里跑了两天才会被找到。放羊必须穿过门前的马路到山坡上,每次过马路,路过的汽车都像约定好了似的,停车驻足。那时,每天要放80多只羊,为了让羊吃饱,要从一座山放到另一座山。等到羊吃饱回到家,天色黑尽,黄金档的电视剧都已经结束了。羊并不是安静的牲畜,只要一放上山,便撒欢儿似的乱跑,漫山遍野找草吃。而这就苦了放羊的人,一不小心便会摔个四脚朝天。
直到现在,谈到小时候摔得那些跤,王彬还是会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膝盖,好像还有疼痛。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有哪些专业:“放牛得牛气,放羊膝盖绝对摔掉皮。”谈到放牛,王彬笑着说道,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放牛,因为牛很乖,不会到处跑。“他们在山下耍,我就在山上跑。”这是王彬口中,放牛娃和放羊娃最大的区别,也是他童年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放羊是唯一的业余生活,羊是他最好的伙伴。因为放羊,小伙伴们的聚会总是看不到王彬的身影。直到现在,当年玩得最好的小伙伴还是会笑言,见王彬一面不容易,但是一去山上找,准在骑着羊子跑。“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我必须帮父母做点事。”王彬说。
走上社会,他是优秀的创业者
或许,从小与羊的相处,就注定了王彬与养羊有剪不断的缘分。当同龄人依旧沉浸在初入大学这座“象牙塔”的惊奇喜悦中时,就读于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年仅19岁的王彬就早早的有了创业的想法。
“在学校开展双创培训中就感觉到,他的创业意识很强,总是渴望着改变,渴望着用知识和技术技能改变生活”,王彬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何秋红对这个学生有着深刻的印象。
2016年,正在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动物医学专业读一年级的王彬,在父母和老师的支持下,创办了贵州九鼎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养殖过程中频频出现的问题,让他的脑海中开始浮现了很多新点子。学以致用,目前,王彬已成功申报了5个实用新型专利。为了提高羊肉品质,他发明了一种特制的围栏装置,将羊赶入围栏中,以电机带动旋转轴旋转,实现对羊的自动驱赶,让羊群在内部跑动,以此提高羊肉品质。在养殖场的前方,篁竹草、蛋白桑随风飘扬。种植的草料越丰富,土壤需要的养分就越多,而羊粪正好成为了优质的肥料。草料与羊粪在养殖过程中的循环利用,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无污染。2017年,公司被认定为了贵州省无公害肉羊产地。
现在,王彬家羊的存栏量有近300余只,还有几十只母羊正值孕期。养羊业的发展不仅让王彬家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也带动了周围的群众一同致富。
专业对口的王彬,与被称为养羊好手的父亲,还成为了村里养羊户的“羊指导”。每逢村民遇上棘手的“羊事”,王彬和父亲便二话不说,上门帮忙。
2018年,贵州九鼎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王彬的父亲王选生成为了合作社的社长。为了确保农户的收益,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圈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因为都是乡里乡亲的,公司与农户构成相互信任的良性合作机制。根据协议,合作之初,公司无成本为农户提供一只母羊,等到羊羔出生长出栏,获得收益后,再付母羊成本。同时,不管母羊产多少只羊羔,除一只归公司所有外,其他的均属于农户。这种特殊的养羊方式,在王彬的口中被称为“信用养羊”。
公司的成立,为周边的贫困户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在此做工的贫困户,每天可获得70元到80元工资不等。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全镇100多户农户养羊,并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迈入军营,他是同年兵的领头人
“我们都没有想到,王彬会去当兵。”提到王彬当兵的消息,村里的村民都很惊讶。在大家眼中,一个20出头的农村青年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但他却暂时放下眼前的名与利,毅然开始自己的追梦之旅,穿上渴望已久的“国防绿”。
今年9月,王彬放下公司事务,穿上了崭新的军装,佩戴着大红花,向前来送行的父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即踏上了南下的汽车,开启了他的军营生活。
选择之初,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有着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公司注册资金逾千万,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的王彬,为什么要放弃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高度,坚持参军入伍。“做一名军人,穿上军装,走进军营,这是我从小的梦想,再不去就真的去不了了。”王彬说。遵义人身上的红色情结与基因传承,让他始终放不下成为军人的梦想。
初到部队,部队紧张有序的生活让王彬既兴奋又担心,他一直告诫自己要不忘入伍时的初心,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普遍小他3,4岁的新兵战友比起来,在军事训练中,他在体能,协调性等方面不占优势。但是他直面软肋,恶补短板。在规定的操课时间之外,自己每晚悄悄加小操,每天坚持多做100组俯卧撑+仰卧起坐+深蹲训练。
“他是一个很有毅力很能吃苦的新兵。”王彬指导员黄锆谈起王彬这样说到,在战术训练中,匍匐前进他总是要多爬几米,哪怕手脚搓掉了皮也不松劲。他人虽在军营,但是心系着脱贫路上的乡亲。每周都和家里联系了解山羊养殖的进展,用所学知识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难题。
王彬虽然是一名新同志,但是在战友们眼中,王彬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成熟,说话做事全面周到,成熟理性。
“生活中他是个“老大哥”,处处都十分关心呵护我们这群“小老弟”,每次卫生打扫他都是冲在第一个,特别的是他叠的被子经常受到表扬,但他不骄不躁,还会帮助班里战友掐线理角让全班的被子质量共同提高。日常学习过程中他是“党的百事通”,他充分利用日常仅有的休息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去领悟党的方针政策,然后利用休息的时光再讲给我们听,令我很是佩服。”同班战友张建军说到。
只有不断前进,不断突破,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只有勤于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拼搏,才能完成自我淬炼。”王彬相信,在部队的这段日子,一定能帮助他真正走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