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是辽宁小伙洪家光航空学校毕业能开飞机,他依靠着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攻克了西方的技术,让我国拥有了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产权。
洪家光
洪家光的早年经历1979年,洪家光出生在辽宁沈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非常的贫困。
洪家光的父亲是当地的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只能依靠家里的几亩田地,勉强维持生活。
母亲是一名知青,来到辽宁沈阳的农村、认识了洪家光的父亲后,她被洪家光父亲身上的纯朴打动,就嫁给了洪家光的父亲,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洪家光
为了养活这个家庭,洪家光的母亲只能去找别的活计,之后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个收垃圾的活。
每天天不亮,洪家光的母亲就要开着收垃圾的车到各个社区去整理垃圾。这个活又脏又累又辛苦,洪家光的母亲却坚持下来了。
后来,洪家光的父母生下了他,一家人虽然过得不算富足但是特别的温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洪家光从小就特别懂事。年纪稍微长一点,他就帮着父亲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每到冬天的时候,洪家光就特别心疼母亲在东北那么冷的天,还要出去工作。
因此洪家光也会选择早起,陪母亲一同出去收垃圾,让母亲早些做完回家。
洪家光
东北的天实在是太冷了,每次都把洪家光的小脸冻得红扑扑的。
但洪家光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一路上他都在听母亲给他讲故事,似乎这寒冷的冬日也没有那么难捱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在洪家光母亲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洪家光从小就树立了良好正确的价值观。
洪家光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们干活时的腿脚也开始变得不利索。这一点一滴的变化,洪家光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觉得他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个家庭现在的生活状态。
当时有很多跟他一般大的孩子都选择辍学,留在家里种地,洪家光也不想继续念书了。
倒不是因为他不喜欢,而是因为他想留在家里帮衬父亲母亲。
母亲听到他这么说,当时就和他翻了脸。洪家光不能理解,一直以来都非常慈爱的母亲,居然会变得这般严厉。
事后,洪家光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和他说:
读书才能够改变命运,她不希望洪家光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坐井观天,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更大的出息,更大的抱负,去实现母亲没有能完成的梦想,为自己拼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洪家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想能够抽出时间帮衬父母,又不想忤逆母亲。
最终,初中毕业后,他选择来到一家技校学习一门手艺,只需要两三年就会学成归来,这样他既能帮衬家里,又能够圆了母亲的梦想。
洪家光
来到技校后,很多人都是抱着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状态在学习。只有洪家光非常努力的听老师讲课,用心体会每一堂课。
可在技校念书有一点令洪家光非常不满意,那就是上学和下学要在路上耽搁四个小时的时间。
一天不过才24个小时,一天1/6的时光,很可能就这样虚度了。
在这趟去往学校的列车上,同他一起去技校念书的同学都无所事事。有的人选择倒头就睡,有的人拿起了小人书在那啧啧发笑,只有洪家光一脸愁容,他认为不应该浪费这些时间,而是应该做点什么。
后来他就在车上开始学习,他自费买了几本书,只要是在不颠簸的路段,他都会把书掏出来学习。
刚开始,有的同学还嘲笑他,装什么假正经航空学校毕业能开飞机!有这看书的时间,还不如倒下眯一会儿,这么努力又是何必呢?
面对这些来自同学的挖苦,洪家光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他从不听这些同学给他什么评价,他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寒来暑往,利用这个时间段,在车上看书学习已经成了洪家光的习惯。同学们也开始见怪不怪,不再用挖苦的话来嘲讽他,甚至有的同学还默默的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的确,洪家光这种毅力并非常人所能拥有的。
洪家光
洪家光课上认真听讲,课后也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技校中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深受各个老师的喜欢。
那时很多人选择去技校念书,是因为技校包分配工作。对于那些从黄土里刨食的农村孩子来说,能够找到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工作,就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了。
洪家光也是一样,1999年从技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技校中口耳相传,都说洪家光被分配的单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公司。洪家光也是踌躇满志,他已经准备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大放异彩。
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时候努力都为时未晚可真的来到这个工作岗位上,洪家光发现这里所有的一切都跟他想象的不同,他被分配到了一个非常狭小的工厂内,工厂内的许多设施和工具都非常的老旧。
一切都跟他想象的大相径庭,一时间,洪家光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
这还不是令他最绝望的,很快,他就感到百无聊赖。
他的工作是为工厂生产航天所用的零件,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
他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操作步骤,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领着一份不多不少的工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那一眼就能望到底的人生。
此时的洪家光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叶障目,也并没有了解到工作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他开始消极的对待这份工作,每天麻木的重复着自己的人生,之前的那些热血也都消耗殆尽,只留下被现实摧残的麻木身躯。
洪家光
可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年,洪家光还是照常在他的工作岗位上制作生产零件。
可在离我国万里之外的南斯拉夫大使馆内,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的飞机轰炸,这次恶劣的袭击事件造成了中国3人死亡,20人受伤。
当时的中国还没拥有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为了接不幸遇难的中国人回家,只能够使用美国研发的飞机将尸体运回到国内。
洪家光
这件事情传回国内,很多人都非常的气愤,也包括洪家光。
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对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还记忆犹新,当时好不容易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又因为技术的落后,再一次遭到羞辱。
洪家光的母亲从小就教育洪家光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听见这样的消息,他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内心已经燃起了一团熊熊的大火。
他想,自己应该做一些什么,像当初帮助父母一样,去帮助自己的国家。
随后,他了解到,中国一直没有办法独自生产飞机,是因为在技术方面还有所欠缺。
而拥有高技术的外国自然是不愿意和我们分享,尤其是美国。
唯一能够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所以,中国想要产出属于自己的飞机,必须要依靠自家人不懈的努力。
洪家光
非常巧合,洪家光所任职的厂内有很多劳动能手,包括3个全国劳动模范,13个省市及公司劳动模范,还有10个曾在技术比赛中夺得头筹的车间工人。
其中有个人恰巧就负责这类技术,名叫孟宪新,是这个工厂中的老人了。
孟宪新并不认识洪家光这个新人,但是看见这个年轻人的态度十分诚恳,他就软下心来决定收洪家光为徒。
有了师傅的帮助,洪家光简直如虎添翼,他一改之前的状态,仿佛又找到了继续前进的目标。
刚开始,孟宪新也看出了洪家光的迷茫,就和自己年轻时候一样,
于是他开始鼓励这个新收来的徒弟:
“小伙子,你要记住,你也是一个航空人。”
老师傅还给洪家光讲了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让他不要小看他每天生产的小小的零件,它甚至能够决定一个飞机是否能够飞上蓝天。
这么一想,洪家光的工作岗位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航空人,多么好听的一个称号啊航空学校毕业能开飞机!
之前洪家光一直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工厂里的打工仔,听到别人这样称呼自己,肩膀上突然增加了荣誉和责任。
而他也正在为这份责任,改变自己一直以来的状态。
洪家光
夜深人静时,厂里很多人都下班了,此时还能够看见洪家光工作的身影。
洪家光的老师孟宪新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很佩服这个年轻人的毅力。
可人的身体毕竟不是机器,不能够不停歇地运转,洪家光的师傅也劝他要劳逸结合,不要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厂子内。
洪家光谢过了师傅的好意,不过他并没有照办,反倒变得更加努力,他决心要凭自己的能力挣一个劳模的头衔。
但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的心里始终有着更宏伟的梦想。
当工作变成理想的时候,浑身就充满了无数的干劲。
洪家光觉得,每天从家里到工厂上班太浪费时间了,于是他打包了自己的一些随身行李,直接把家安在了工厂,这样就可以省去来来回回的不少时间,用来投入到工作中去。
洪家光从来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从之前在上学途中也要努力读书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来。
而有了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工作内,洪家光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了。
生命不息,进步不止。这样一想,洪家光连节假日的时间甚至都会泡在工厂内,有了奋斗的目标,他就始终觉得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
洪家光
后来他更是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岗位,买了很多专业的书籍,希望能够对自己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努力终究会获得回报,洪家光攻克西方技术为国创造8500万价值那一年,别人一年大概在4000个工时,而洪家光却整整完成了7000多个工时,几乎比常人多出了一倍。
可这样的高强度工作,让洪家光经常有体力不支的问题。
2000年搬运工件时,因为长时间工作,体力不济,洪家光手上一抖,工件直接摔在了地上,其中一件还不小心砸到了洪家光左手的手指。
钻心的疼痛从洪家光的指尖蔓延到全身,他被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医生判定他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要休养两个月才能够康复。
洪家光
其实对于丈夫一直发了疯似的加班,洪家光的妻子一直都心有不快,加上这次还因公负伤,因此妻子死活都要留他在家里休息。
可当洪家光闭上双眼,面前就出现了那堆积如山的机器零件,还有那次中国大使馆被轰炸的场面,他再也睡不着了。
他仅仅在家里休养了三天,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常常加班加点工作,不怕苦又不怕累,这些努力奠定了他日后飞跃的基础。
2002年的春节,公司突然有了一项紧急的任务,而且难度极大,要求洪家光所在的工厂加工一个重点型号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
不仅如此,这批工具的精度要求还非常高,尺寸要求在0.003毫米以内,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
若是这个修正工具完成的不合格,很有可能导致后续工作的失败,因此这个任务可以说是非常艰巨。
洪家光
更不幸的是,这个工厂里唯一掌握这项技术的刘师傅当时生病住院了,无法完成这项工作。
可时间紧,任务重,实在来不及等到刘师傅出院了。很多人都面露难色,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是好。
僵持了一会儿,洪家光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他毛遂自荐,承担了这个无比艰巨的任务。
可光有勇气不行,还得有实力,上手做这项工作时,洪家光失败了很多次。
这是一个技术活,并不是次数做得多就能够完成的。
洪家光
那天晚上,洪家光辗转反侧,他一整晚都没有睡着,不断思考着这个任务该怎么完成。
第二天,他一边重复着实验,一边抱着书本,仔细研究每一项技术问题。
学习加实践,能解决一切的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洪家光一直以来的坚持终于看到了成效,最终他用了10天钻研出了这项技术,成了这个工厂里,除了刘师傅之外,唯一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员工。
洪家光也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了上面交代的任务,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表扬,这也给他增加了莫大的信心。
有了之前的工作经验,洪家光又展开了新的尝试。
他心中一直惦念着,希望咱们中国能够生产出属于自己的飞机。
同时,他也下定决心攻克技术难关,早日让中国自己的飞机起飞。之后,他更卖力地扎进工厂内,潜心钻研金刚石滚轮加工的难题。
洪家光按照之前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试验,买来更多的书籍学习。
同时他还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并把每一条能够实施的方法都记录在本子上,排列组合,之后再一样一样地试,他相信,总会看见成效的。
洪家光
经过不懈的努力,洪家光相继攻克了无法生产金刚石滚轮大型面等问题。
至此中国有了新的专利,为我国制造新型飞机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据相关人员推算,洪家光解决的这个技术问题将为国家创造8500万元的价值。
之后洪家光也没有停下脚步,不断取得国家专利,荣获了很多奖项。
洪家光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这些都是洪家光摘得的荣誉。
而在2020年,他也获得了曾经羡慕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这个没有学历,也没有背景的小伙子仍然不忘初心,继续潜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技术专利。
英雄不问出处,条条大路通罗马。
读书确实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可没有任何人敢说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是学历才能够证明的。
洪家光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为时未晚。
而现阶段的年轻人,拥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先人用他们宽厚的臂膀铺下了前进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应该学习洪家光等人的匠人精神,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洪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