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高楼林立的市中心达德学校,有一座古朴的老建筑达德学校,和周围的环境比起来达德学校,它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座建筑,就是达德学校旧址。达德学校历史悠久,是贵州近代教育的典范。
达德学校创立于1901年,一开始叫算学馆,后来几度易名,1912年正式更名为达德学校,随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的学校,拥有幼稚园,男、女小学部,男、女中学部,高中部,女子职业刺绣科等学部学科。1915年,在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贵阳达德女学获得金牌。
达德学校的校训——好学、力行、知耻,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学校不仅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还教会学生爱国与做人。
达德学校旧址里立着一组雕塑,主人公是黄齐生与王若飞。黄齐生是著名教育家,主持兴办了达德学校。他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真理。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黄齐生率达德师生参加贵阳各界举行的示威游行,并在学校竖立“勿忘五月七日”碑,激励师生,永志不忘国耻。
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曾就读于达德学校,在校期间就积极参与爱国活动。1911年11月,还是学生的王若飞响应辛亥革命号召,参加贵阳学生队稽查城防。后来王若飞投身革命,曾与周恩来等一起参与重庆谈判。2009年,王若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达德学校成为抗日救亡宣传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是由贵阳各学校、教职员工组织的抗日救国会的“大本营”,而且抗日救亡文艺团体——筑光音乐会也于1939年在达德学校设立支队。
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达德学校的进步师生都积极投入到革命活动中。
解放后,达德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贵阳二中。达德学校的旧址保留了下来,成了一个博物馆,将达德的故事静静讲给后来人听。红色基因传承下来,达德学校的精神,也指引着后来人向着光的方向前行。
指导单位
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
鸣谢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共贵阳市委网信办
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达德学校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