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31日电 今年57岁的盛一原是浙江永康的一名锡雕工匠。从16岁开始跟着舅舅学打锡四川成都百工技校地址,如今已整整41年了。41年间四川成都百工技校地址,从肩挑锡担、行走四方,到建立自己的锡雕作坊、成为非遗传承人,盛一原见证了永康锡雕的发展转型、破茧化蝶。
锡制品具有“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特性。地处浙江中部的永康市,五金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百工之乡”的称号。锡雕,是永康最具代表性的五金技艺之一。
图为永康锡雕作品。(受访者供图)
“一根扁担宽亦长,风风雨雨走四方。爬高山,过大岭,天作被来地当床……”这段流传于永康民间的乡音说唱,是老一代永康锡匠走街串巷、栉风沐雨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永康锡匠纷纷回乡办厂,盛一原也创办了自己的锡雕作坊。
作坊沿用传统工艺,一个成品锡器,需要熔锡、压片、裁剪、锻打、焊接、车削、打磨、雕刻、抛光等一系列复杂工序,生产工期长、效率低。
“光熔化这道工序,就要有炉子,要有好煤炭,升温的速度也很慢,一个工人一天只能做三只锡罐。”盛一原说,加上工人技术差异,锡罐的质量参差不齐。
如何提高产能、提升质量,仅仅在熔锡这道工序上,盛一原就试了很多办法。
“一开始用煤炭熔化,后来尝试用柴油、用天然气,但不是成本高,就是质量不稳定。”盛一原说,“最后,我们大胆创新,用电来熔化锡。”
得知锡雕作坊的转型需求,永康市供电公司积极支持,给这些作坊配置专门的变压器,改造绝缘导线,开展个性化供电服务。
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红船党员服务队队员胡新华说,服务队定期检查维护用电设备,提供快速抢修服务,保障锡雕作坊可靠用电。
可靠的电力服务,让盛一原的锡雕企业驶上发展“快车道”。企业先后添置了全自动红外熔化炉、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电脑精雕机等10多套设备。
图为盛一原的锡雕作坊制作的锡罐。(受访者供图)
“现在全部采用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操作更规范,温控更精准,安全且高效。一个红外线炉,熔化1吨锡不到半小时。”盛一原说,“过去一天一个工人最多出3只锡罐,现在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出500只,成品率也达到99%。”
产能提高、能源迭代,给供电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胡新华说,公司对锡雕企业密集的小微园区进行了智能配电网系统规划,升级改造绝缘导线,安装数字化服务系统,安装故障预警与定位系统、防雷击地线等,使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从红外线熔锡到保温炉浇铸,从冷压成型到电脑精雕,工艺不断升级,产品更加精美。“锡雕技艺要靠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发展。”盛一原说,现在的锡制品,增加了实用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
从繁重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后,盛一原把更多时间花在锡雕的传承和创新上。他遍访老艺人,学习传统技艺,建立了私人锡雕博物馆和传承基地,并在永康职技校开设锡雕课程,免费传授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盛一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
图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代表性传承人盛一原。(受访者供图)
从行担走四方的五金工匠,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川成都百工技校地址;从传统手工技艺,到智能化生产线——传承与创新,在盛一原身上得到完美融合,在锡雕制品上迸发出绚丽光彩。
来源四川成都百工技校地址: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