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大山深处,一对夫妻为方便当地留守儿童上学,守着村子唯一的教学点,他们以校为家,既当老师,又当“保姆”。这里也由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夫妻学校”。
近日,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来到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新屯村那王教学点,见到了在山里坚守了几十年的黄永勇夫妻。
一对夫妻守着32个娃,累并快乐着
9月7日,记者从德保县城出发,在崎岖山路上驱车2个多小时才到达该教学点。此时,49岁的黄秀碧正在一楼一年级班布置作业,51岁的黄永勇则在二楼三年级班上作文课。随后,黄秀碧一出教室,就马不停蹄到食堂给孩子们做饭。

黄永勇指导学生写作文。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文跃摄

黄秀碧为孩子们做午餐。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文跃摄
据了解,东凌镇距离德保县城60多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而从东凌镇集镇到那王教学点还有20多公里的山路。
据黄永勇介绍,那王教学点曾是一所完全小学,最多的时候有6个年级,12名教职工,180多名学生。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学生数量减少,原有老师的退休、调离,学校慢慢变为了教学点。

夫妻俩与孩子们举行升国旗仪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岑秀杯摄
“现在只剩下我们夫妻俩了。”黄永勇说,新学期学校报名32名学生,分一至三年级3个班,所有课程都由他们二人负责。为不影响教学进度,夫妻俩决定实行复式教学:先给一年级讲课,二年级自习,再给二年级讲课,一年级做作业;对三年级的12名学生,他们则轮班讲课。

黄秀碧给二年级孩子们上课。
曾因生活而动摇,终为孩子坚守
1987年高中毕业后,黄永勇就来到东凌镇陇门村德金小学当代课教师,之后辗转几个教学点,于2004年调到了新屯村那王教学点。任教30多年,他早已习惯“身兼多职”。如今,他既是学校校长,又是教学主任。

黄永勇与孩子们的课间活动。
黄永勇说,当年,他冲着一份安稳的工作回到乡村,站上讲台几十年,发现山里学校承载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求学梦想,还有这些家庭改变命运的希望。山村需要他,自己也已离不开这些孩子。也是因此,他多次放弃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十几年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建房子,周遭的变化曾让黄永勇动摇过,“人家一个月挣好几千,我的工资几百块,住的还是瓦房,落差很大”。
就在他要决定辞职去打工时,在一次家访中被家长的话触动了,“你走了,我们的孩子怎么办?”
此后,黄永勇坚定了自己的决心,面对多次调离机会,他都毫不犹豫放弃了。
夫妻俩以校为家,既是老师又是“保姆”
黄永勇的妻子黄秀碧是新屯村人,她的父亲是当地一名退休老教师,受父亲影响,她从1993年中师毕业后也投身教育事业。1995年,黄秀碧与黄永勇相识,并在两年后结为了夫妻。
为方便教学,黄秀碧请缨吃住在学校,开始了以校为家的教学生涯。后来考虑到孩子的上下学人身安全,同时为减轻老年家长的负担,黄永勇夫妇把孩子们也留在学校吃住。

夫妻俩护送学生出校门。
比起丈夫,黄秀碧承担的事务更为繁琐:除上课外,要给孩子们准备早午餐,饭后督查孩子们午休,下午放学看护孩子直到被家长接走,个别留守的孩子还要留堂辅导作业。每天她都要到很晚才能休息。

黄秀碧辅导学生作业。

黄秀碧护送学生走出校门。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蒋文跃摄
有了他们的照顾,孩子们在学校过得愉快、学得开心。二年级学生陆意微是一名留守儿童,当记者问他有什么话要跟老师讲时,他脱口而出:“两位老师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教我们读书学知识,还给我们做饭,非常辛苦。”
心系学生,夫妻决定坚守大山直至退休
黄永勇的女儿今年23岁,在2017年大学毕业后也当上了人民教师,如今在德保县城关镇实验小学任教。
黄秀碧说,当初女儿还不太情愿当老师,没想到工作几年后,女儿也爱上了这行。现在,母女俩经常交流教学心得,他们夫妻俩还不时请教女儿新式教学设备的使用。
“父母年纪大了,我怕他们身体吃不消,更担心他们耽误了对学生们的教学。”女儿也希望父母能够教好学,其他的不用过多操心。

孩子们放学后,夫妻俩共同备课、批改作业。
黄永勇夫妻则表示,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山村的教学生活,这个教学点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他们是孩子们的希望,他们要这里直到退休。
据了解,黄永勇夫妻曾先后获得市县级荣誉,多次荣获教学优秀等次奖,夫妻俩不仅将一批批学子送出大山,也孕育着乡村振兴的人才希望。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