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泛黄的成绩单成都高科技校史馆定制开发,记载了一段青葱岁月成都高科技校史馆定制开发;一本烈士证明书,承载了一段七中烈士校友的故事……1月7日,“百年名校,文化养校”成都七中校史文物捐赠活动在七中林荫校区举行。“校徽、校友录、成绩单、手抄讲义……”众多已年过半百的七中校友将自己毕生所珍藏的七中珍贵“回忆”捐赠给了母校。
2020年成都七中即将迎来115周岁生日,日前,学校决定重建成都七中校史馆,相关工作已经在有序推进中。据统计,在学校发出的倡议下,目前已收到400余件校友们捐赠的校史文物,这些校史文物后续将经过装裱和保护后,在七中校史馆陈列,与一代代七中人共同传承这珍贵的七中记忆。
捐赠活动现场
珍藏30多年的线装书
捐赠者成都高科技校史馆定制开发:“终于物归原主了”
一份泛黄的线装书,其封面在岁月的洗礼下,虽有些残缺,但印在上面两行字却依旧清晰可见成都高科技校史馆定制开发:“成都县中学校讲录”“叶孟乔”。
捐赠此书的老先生名叫邓碧清,系成都七中退休教师兰征的同学。由于老人身体不便,未能亲临现场,其委托兰征将这份珍贵的手抄讲义捐赠到了七中,并转述了一段这本书的故事。
据介绍,这份手抄讲义是邓碧清老人1985年在四川大学攻读硕士时,无意从出售旧书的同学手中淘来。由于老人曾当过老师,深知这份讲义的珍贵。“这么些年,我都在寻求让这本书回归成都县中学校,只是不知道它的今生是哪所学校。”于是老人一直将书珍藏着,直到与老同学兰征聊起此事,方才寻觅到了蛛丝马迹。
在老人发给兰征的一段对话中,这样写到:
“终于物归原主,谢谢您帮我了却了一桩心事,此书放在我这里,它只能是一本老旧的藏书,献给你们学校就成了珍贵的文物,能让这本教坛前辈的讲录回归他曾经纵横挥洒的学校也是一种缘分,但愿它能为成都七中这所海内名校的光荣历史增添光彩,我愿足矣成都高科技校史馆定制开发;我只是做了一个老教师应该做的事,不足挂齿。这本小小的备课本,有些历史了,(它)传达了七中这所蜀中名校当年一位普通国文教员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教学情怀,值得今天和以后的老师们传承下来,传递下去。这也算是我和七中的一段缘分。”
定格在21岁的生命
家人捐出烈士校友遗物
现场捐赠的10余份校友们珍藏的校史文物中,有的记录着青葱岁月,有的见证了七中的岁月征程,也有校友用一幅画还原了自己曾经所生活的校园,在众多的校史文物中,一份由校友家属代捐的物品,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
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一个有着年代感的学生证、一个成都七中第二代校徽中的教师校徽(注:当时一名与他关系很好的教师送给孙剑明的)、一件印有“七中”的球队背心以及一本烈士证明书……这些物品的主人名叫孙剑明,是成都七中高68级2班的学生,毕业后他进入到了铁道部队隧道施工木工组,负责坑道支撑木架。
1970年4月,他在工作中不幸被塌方巨石砸中,倒在了成昆铁路渡口支线九道拐隧道中,当战友们冲进隧道,从乱世中扒出他时,他的鲜血已渗进大西南凉山的土地,长眠江畔,那一年他仅21岁。
现场捐赠孙剑明遗物的人系其大哥孙剑锐。据他介绍,此次捐赠的遗物是弟弟的珍贵物品,就连工作了都一直带在身边,“这些物品也是他牺牲后,由部队转交到我们家属手中的。”
孙剑锐介绍,在得知学校重建校史馆后,自己便从弟弟的遗物中挑选了几件物品特意赶来捐赠。他表示,弟弟对七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也有着深深的眷恋,此次将这些于七中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物品捐赠到学校作为一段珍贵的历史来呈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红星新闻记者 蒋超 许雯 摄影报道
编辑 陈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