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没钱内江特技校成都,回家过年。”春节,是回家团圆的日子,无论人在天涯海角,总要回家陪伴父母吃顿年夜饭。
近几年,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外出人员春节返乡过年的方式也从原来的乘火车、大巴,改为如今的开车回家。山村里,平日里车辆较少的村道上挤满了各式汽车,如同乡村车展。高高兴兴回家,却因村道错车难、行车难而心里“添堵”,甚至有人刚买的新车就被擦挂,更有甚者,发生严重车祸而导致死伤。
村道一到春节就堵车,究其原因,除了交通陋习,还有村道在车流激增背景下越显狭窄。堵车现象在春节由城市往农村转移形成的“村堵”普遍现象在最近几年已引起广泛关注,亟待解决。
宜宾市叙州区玉鸭乡道“春堵”。罗敏摄
事故
“豪车”被擦挂两次损失数千元 怪村道太窄?
成都律师王仁根是珙县恒丰乡上洛村人,有车后,他每年春节都会驾车回家过年,今年也不例外。但今年春节王仁根有点郁闷,因为他的座驾凯迪拉克SRX汽车在村道上被擦挂2次,车损超过5000元。
“我一直跟着导航走,出高速公路时已是深夜,被导航带到了一个村道上。”王仁根回忆,村道弯度极大,路面狭窄,他行驶异常小心。然而,他还是听到了异响。以为撞到东西的他下车察看才发现,是车身与护栏擦挂。只能自认倒霉,叹口气后又继续驾车往家赶。
村道上,成都律师王仁根的凯迪拉克被剐蹭。 受访者供图
让他没想到的是,还有第二次更严重的村道擦挂事故等着他的凯迪拉克——这辆新车价格高达50余万元的“豪车”。大年初一下午,王仁根和父母等一起到珙县孝儿镇张德村的表姐家做客。晚20时许,山村已经黑透,正和表姐一家喝酒的王仁根突然听到屋外村道上传来尖锐的金属剐蹭声响。“遭了!”王仁根跑出来看,一辆成都牌照的别克轿车与自己的凯迪拉克汽车蹭到了一起,凯迪拉克右侧车身被挂出深深的凹痕,连金属都凹了进去。
村道上,成都律师王仁根的凯迪拉克被剐蹭。 受访者供图
王仁根告诉记者,自己的爱车从未这样被“伤害”过,这让他很心痛。“拍照给4S店,说至少要3000余元才能修好,肇事车驾驶员报了保险。”王仁根说,正月初五他就开车返回成都了,准备在成都修车。“虽然修车的钱由保险公司出,但是想着这事心里还是不舒服。”
爱车第二次被擦挂,王仁根认为,与村道太窄有关。他的车宽1.91米,涉事的别克凯越(老款)轿车宽1.725米,而村道宽3.5米,错车都很困难。
而在王仁根的“豪车”被剐蹭的第二天即大年初二,与上洛村接壤的林里村,一辆尚未来得及上车牌的丰田七座汽车,在距家50米左右的村道转弯时,失控冲出3.5米宽的路基,导致驾驶员父亲死亡。 而当地村民认为,这起悲剧跟村道窄狭也有一定的关系。“路宽点、有护栏,汽车就不会掉下去。”村民吴杰告诉记者。
珙县恒丰林里村正月初二车祸,驾驶员父亲死亡。 村民供图
现象
春节返乡车流猛增 “村堵”现象普遍
据王仁根介绍,他老家所在的恒丰乡及周边乡镇,因为地理条件艰苦,年轻人大多出外谋生。近年来,在外工作、打工的当地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车。“村道也多有硬化,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但是村道设计是按平常的汽车通行量来做的,每年春节大家都开车回来,就堵得不行。”王仁根说,他的遭遇和郁闷,在同类返乡群体中具有普遍性。
不只是在珙县恒丰乡及周边乡镇,最近几年春节,红星新闻记者在川内不少市州的乡镇都发现,在春节及前后各一周在内的大半个月内,大部分外出务工、上班的人都会回到农村过年,其中不少年轻人在挣钱后都买了轿车。他们回家的路,由多年前的乘坐大巴、火车,改为开车回家过年。
受此影响,春节前后尤其是春节长假一周,农村的车流量猛增,农村的国省干道、县乡道,尤其一些村道上出现大量车辆,不少路段排行的车辆如长龙一般。如遇交通事故或错车困难时,拥堵现象便十分严重,有时一堵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村堵”现象并非四川才有,据国内不少媒体报道,近年来,“村者”现象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比较突出,成为困扰农村的新问题。
无法错车的3.5米宽村道 姚永忠摄
原因
村道窄车多易堵 交通陋习加重堵车
不少返乡的车主都提到,在他们看来,春节期间村道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路太窄,车多了便容易拥堵。红星新闻记者走访发现,农村不少村道都是3.5米宽,有的10多年前修建的村道路面甚至只有3米宽。而根据查询,不少家用轿车的宽度都在1.6米至1.8米之间,有的甚至更宽。
在资中县马鞍镇楠木岩村,当地的不少村道都是2008年修建的,水泥路面宽度仅3米,最宽的也不过3.5米。“按这宽度,宽3米5的路有的车错车都过不了,过得了的也要技术好。3米宽的根本就错不了车,只能找岔路口和一些路边的院坝错车。”当地村民说。
“导致‘村堵’有很多原因,道路狭窄只是原因之一。”原公安部特教教官、四川警察学院客座副教授、宜宾交警专职教官王燕说,近年来村道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这就警示驾驶员尤其需要把控好车辆,提高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安全、文明驾驶。
王燕说,交警部门早已注意到了“村堵”现象,并相应地做了很多安全警示工作,尤其是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交通节点增加了警力执守,但仍然无法杜绝“村堵”问题。“只有交通参与人完全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安全、文明行车,才能真正减少堵车或交通事故的发生。”
王燕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外出务工农民工家庭,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买起一般的轿车或者SUV, 最差也能买得起摩托车、电瓶车。“往往在村道上,不把控有几种原因,其中有占道、弯道速度过快、山区道路驾驶经验不足等。”
作为机动车特技教官,王燕对安全驾驶机动车有着很深入的研究。“车速过快后,根本没有办法避开对面来车,也就无法避免事故发生。”王燕说,春节回来过年的驾驶员们,很多人都在外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学习时间、驾车时间短暂,很多人根本没有在山区村道上驾驶机动车的能力和经验。
“在外面打工买车回家乡的人,平时都生活、工作在城镇,主要在城镇较为宽阔、平顺的道路上行车,对驾驶技术的要求远比山区道路低。”王燕认为,这些驾驶员回到山区,把控车辆的习惯仍然是城镇道路的习惯,殊不知山区道路跟城镇道路根本不是一回事。“用老习惯处理新问题,难免出事。”
王燕提醒广大驾驶员,在山区村道行车,首先必须控制车速,保持安全速度;其次是千万不能占道,否则极易堵车或发生事故;三是精力必须集中,山区道路窄狭、弯、陡、险,稍不注意就失控;四是行车时一定要留意、观察路上的自行车、电瓶车等非机动车。
“山区很多没有外出的老乡,习惯于用电瓶车代步。但他们的电瓶车,甚至连车灯都没有,借着月光、星光上路;平时村道上机动车少,他们也不习惯用喇叭、灯光,反正路上基本没车。”王燕说,机动车驾驶员在陡坡、变道等视线不明的道路上行车一定要减速,观察路上有无行人、非机动车等。
根据王燕多年来的观察,他发现部分在外地买新车回家的驾驶员,把一些不好的驾驶习惯也带回了乡下。“随意停车,速度较快,弯道不减速,违规占道等。”王燕说,现在有些年轻人,在外买了个车回家乡,就有点忘乎所以,忘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总感觉到了我的老家,路就是我自己家的,想咋开就咋开。其实村道仍然是公共属性,是大家共有的道路,必须遵守法规。”
王燕提醒驾驶员,在山区开车,无论是老司机还是新手,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白天多鸣喇叭,注意观察;夜间多用灯光,远近灯光变换使用,提示对面来车注意。”王燕认为,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即使在狭窄的村道上,也可把拥堵和事故,降到最小的程度。
村道新增的错车道 姚永忠摄
一种尝试
村道扩宽难增加错车点 今年春节基本不堵了
近几年,在成都工作的肖先生每年春节都会驾车回到内江市资中县的老家。前往资中马鞍镇楠木岩村走亲戚时,在他印象中,每年春节,国道通往该村的五六公里村道因道路狭窄且错车十分困难,而十分拥堵,有时一堵便是一个多小时。而错车多是借路边村民的院坝或岔路口、道路两旁的泥土地等,有时为了错车还只能一方倒车数十米、数百米甚至更远才能找到错车点。
“路太窄了,大部分路面是3米宽,两个小车会车都错不开。”经过同一主村道且经常在这条村道上跑车的马鞍镇高洞坝村人王师傅记忆中,往年春节,因村道拥堵,平时驾驶面包车的他在春节时都改骑摩托车。“往年太堵了,经常一堵就是一公里多长,堵上一两个小时是常事。”
然而,今年大年初四,肖先生再次前往时却发现,通往楠木岩村的村道有一段路扩宽了,未扩宽的村道旁也增加了部分错车点。“今年除经过的集市堵了一会儿,其它路段基本不堵了。”肖刚认为,这都得益于原本狭窄的村道要么扩宽了,要么增加了错车点,提高了车辆通车率。王师傅对此也有同样的感受。
肖先生和王师傅所说的村道接国道247线,除了通往楠木岩、高洞坝村,还通往杨家寺、两河村。2月11日上午,红星新闻记者前往当地发现,国道247线转入村道后,原本路面宽约3.5米的村道或一侧,或两侧通过拼接水泥甚至泥石路面扩宽了。行车1公里多后,道路变得狭窄,有的水泥路面只有约3米宽,但未扩宽道路两边不时能发现错车点。
当地合并杨家寺、两河、楠木岩三村后的大村杨家寺村村主任蔡和也说,往年春节,随着外出人员大量驾车返乡,通往村里的8公里主村道较为拥堵,堵上1个小时也时有发生。此前,还曾有车辆会车时因无法错车互不相让而发生争执,村干部也曾前去协调双方错车。蔡和介绍,8公里主村道中,至少有5公里的路面只有3米宽,其它的3.5米宽。“最早的是2008年修建的,当年的标准只修了这么宽,那时也没考虑到车会这么多。”
去年上半年,因河库联网工程后,接国道的约1.5公里村道扩宽至4.5米左右。但蔡和认为,原来狭窄的村道扩宽很难,除了资金、土地等,路边已修好的房屋导致道路无法扩宽都是现实的问题。他说,考虑到往年春节村道的拥堵状况,村里在今年春节前在村道未扩宽路段增加了10多个错车点。同时,春节期间,村里安排人员在比较拥堵的杨泗滩集市处规范摊贩摆摊设点和疏散车流。
“应该说,今年春节回来的车比往年还多,但今年能错车了,加上一些通社路能分散车流,8公里村道基本不堵了。”蔡和说,为此,村里还和镇政府汇报,打算明年春节前再增加一些错车点,让大家回家的路更畅通。
被扩宽的村道 姚永忠摄
交通部门
农村道路标准在提高 新规范可从源头上解决“村堵”
2011年11月份,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对“十二五”期间的“村道”建设作了规范性的硬性规定。
通知规定内江特技校成都:“ 村道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硬(土)路肩宽度不小于0.5米。三州及盆周山区部分工程量大、地形地质复杂及交通流量小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并报市(州)交通运输局(委)现场复核批准后,乡道和村道可按单车道设计,但弯道半径不得小于15米,纵坡坡度不得高于12%,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且两边设置不小于0.5米的硬路肩,错车道数量不少于每公里3处。”
据宜宾市叙州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3米、3.5米的农村道路,是按照过去的标准建设的,确实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农村交通发展现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因此在两年前,各地已开始按4.5米规范下指标,原则上不再建设3.5米道路,除非经过批准的特殊情况。
该负责人还说,不仅新修村道必须达到4.5米,原来的3米、3.5米道路还可以加宽至4.5米,加宽工程按每公里12万元给予补助。“4.5米农村公路,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从源头上解决春节行车、错车难问题,普通家用小汽车错车没有问题,也能实现双向通行。”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姚永忠
编辑 敬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