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成都邮电技校大事记,新理念,新时代文明要实践;党中央决策高,移风易俗就是好……”正月初八,在延安市志丹县旦八镇群众文化广场,“文明大篷车”志愿者孟成祥正在弹唱陕北说书。此时,在距离不远的旦八村党支部书记陈慧元家的院子里,“农民家庭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红火热闹,一大家子人喝着茶水,嗑着瓜子,正在商讨来年的打算。
一场场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次次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拉近了干部与群众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县域面积3781平方公里,总人口16.19万人,是中国革命的红都、刘志丹将军的故里,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重点联系县,志丹相继探索推出八大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八音”迭奏,唱响了文明实践最强音。
“百姓小喇叭”户户乐开花
“陕北农村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村庄空心化严重,而且留守人员年龄较大、识字不多、阅读困难,说实话要让他们学习掌握好新思想、新政策,我们也是想了很多办法。”金丁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谢鸿说,“我们的‘百姓小喇叭’简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只要小喇叭一响,群众无需聚合,随时随地就可以接受新思想熏陶,真正做到生产生活和学习教育‘两不误’,实现群众教育全面化、常态化。”
“百姓小喇叭”志愿服务项目采取“男女老少齐动员,人人都是广播员”的办法,户户推荐1名志愿者,把新思想编写成贴近群众生活、群众易于理解的广播稿,坚持每天排班轮流播报,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听高兴、真点赞。
“嗒嘀嗒、嗒嘀嗒……”胡新庄村百姓小喇叭准时响起来了。“我们村这个小喇叭,每天下午六点半准时播报,我在家里能听到,在地里干活也不耽误,很方便。两年多了,我都听习惯了。”蔬菜种植大户冯平感慨地说。
“我小时候没有上过学,看不懂书本上的政策知识。村上安了小喇叭之后,我能天天听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听村里志愿者轮流讲故事、讲政策、讲道理。”今年62岁的张建忠是“百姓小喇叭”最忠实的“粉丝”,每天都会准时准点收听节目。
“村上的‘百姓小喇叭’开通后,支书让庄里的学生娃娃当播报志愿者,我女儿也去参加了,我们在下地干活的时候,能听到自己娃娃播报,都听得仔细,听得认真。”范志刚一脸的喜气。
“文明大篷车”驶入寻常百姓家
“以前我们开展农民教育,县上的部门单位是各搞各的,往往一个村上午刚搞完农业技能培训,下午又要搞文艺演出,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导致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基层群众反感讨厌,为此老百姓还编了顺口溜‘一路干部跑一趟,各种活动没新样,忙忙碌碌跑路上,群众教育走过场’。”双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曹光辉说。
志丹县将普法宣传车、农业科技直通车、流动图书车等8类车辆服务功能打包整合,瞅准“过喜事”“过集市”“过会”“过年”“过节”等一系列群众聚合多、易召集的“好日子”,组合式开展传思想、普法律、讲家风、演节目、放电影、搞慰问、拍合影、送荣誉等15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一场活动中获得多样服务,在一次参与中享受多种体验,既对上了老百姓的口味和喜好,又节省了运行成本。
保安街道办东武沟村新郎王勇,提起自己结婚的事还是喜上眉梢,“文明大篷车给我的婚礼送来喜庆,是一件喜上加喜的事情。”指着挂在婚房正中墙壁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法牌匾,王勇满脸微笑着说,“结婚以后,我和媳妇儿一定要牢记习大大的教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现场与老百姓一起互动唱民歌、说快板、扭秧歌,表演各类节目,贴近群众生活,老百姓非常愿意和我们互动,他们愿意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志愿者王玉成说。
“现在这个文明大篷车就是好,既经济又实惠,不吃羊肉饸饹,不吃‘十三花’(陕北特色宴席),‘过事情’又省钱,老百姓负担轻,我在村里当了30多年总管,这还是第一次。”婚庆总管牛应江回忆起办事过程,感慨地说。
“红色故事会”秉持大传承
志丹作为革命红都,红色资源丰富,境内现有毛主席保安旧居、中央党校旧址、抗日红军大学旧址、刘志丹烈士陵园、习仲勋土改旧址等重要红色遗址65处。结合实际情况和红色资源优势,志丹县成立刘志丹干部学院,深度挖掘刘志丹将军故里、陕甘宁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在保安三段历史,编撰刘志丹、习仲勋、曹力如、王子宜、马锡五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色村庄故事1100余则,开发《窑洞大事记》《发扬红大精神》等6大类60余部精品课程,组织革命烈属、“五老”人员、教师学生等志愿者,深入乡镇村庄、各行各业巡回宣讲红色故事,真正实现了“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目的。
“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在旦八镇吊坪村史馆门前,主持人志愿者薛彩晶用一首民歌拉开了“红色故事会”宣讲的序幕,“下面让我们有请曹林业讲述他的爷爷曹力如闹革命的故事。”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
刘志丹将军是金丁镇芦子沟村人,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讲刘志丹故事,都爱听刘志丹故事。“刘志丹是我庄里的人,我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我讲刘志丹将军的故事,县上开展‘红色故事进万家’宣讲活动,我有幸成为一名志愿者。过年期间,我带领村上在外就读的学生到刘志丹故居参观学习,并给他们讲述刘志丹故事。我觉得革命传统不能丢,红色故事要一代一代讲下去,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一辈一辈传下去。”志愿者郭存军自豪地说。
“新时代乡贤会”
把新风良俗树起来
“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但是在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人情攀比成风等不良习俗普遍存在”。金丁镇赵沟门乡贤志愿者米玉金说。
“烟不能超过30元,酒不能超过80元,酒席9个凉菜、4个热菜……按照这样的标准下来,每家过事情最起码能省2万元,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现年61岁的任智是志丹县义正镇花石安村新时代乡贤会会长,也是村里“老管事”。
为了制止这种铺张浪费现象蔓延,2018年年底,花石安村成立了新时代乡贤会,在群众中有威望、有能力,又会管事的任智被推选为会长。“要让我管事,先听我安排。”对于要过事情的家户,新时代乡贤会成员三番五次上门劝说教育,过了两三宗事情以后村民的认可度就高了。
“我们充分发挥乡贤‘熟人效应’,引导乡贤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出钱出力,用乡贤口吻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家风家训、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筹集资金设立文明大礼包,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送蛋糕,资助贫困大学生,优待优抚军人军属,帮扶慰问残疾户、重病户。”保安镇街道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文富这样形容新时代乡贤会。
双河镇刘家湾村民高启富前两年因为宅基地和兄弟起了矛盾,两户大人娃娃见了面连招呼都不打,疙瘩一直解不开。“多亏了村上的乡贤会,他们多次上门帮我们两家调解矛盾,现在话说开了,就像水拨开了一样,两家人和和气气,正月天还一起去永宁山浪了一圈。”高启富一提起话茬就无限感慨。
“百姓大舞台”演绎时代大文明
“以前我们排练的节目,下乡一演就是三四年,节目更新太慢,很多老百姓不捧场、不买单成都邮电技校大事记!”志丹县民间说书志愿服务队队长陈玉印深有感触地说,“去年以来,我们志愿服务队招募了许多百姓演员,县上还派文旅局的专业老师给我们指导培训节目创作、舞台表演等,现在我们的百姓志愿者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自己主持,不仅节目丰富多彩,还吸引了更多群众主动参与。”
“花开山岗红艳艳,绿水青山不问是何年……”杏河镇阳渠村第一书记王世琛正在深情地演唱,“牛年春节晚会上岳云鹏《最亲的人》唱红了大江南北。村里面的人都喜欢听,乐意唱,但大都记不住词,把不住调,我就在忙完村里的工作后,教他们一起唱。下周村上‘百姓大舞台’演出时,我们还准备好好展示一番。”
3月8日,永宁镇崾子川村庆祝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会隆重召开,村上对“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进行了表彰,“百姓大舞台”志愿服务队积极表演助兴,他们唱民歌、跳舞活跃现场气氛,做游戏、猜谜语积极开展互动,现场掌声、喝彩声连绵不断。崾子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曹亚宁说:“我们制定百姓大舞台活动安排表,坚持每半月开展一次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儿。”
“百姓大舞台政府来搭台,群众来表演,把以往基层宣传文化活动由机关干部大包大揽变为群众参与、群众主演、群众实践,真正让群众成为主角,有力推动新思想宣传实践在基层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多彩。”旦八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杨成贵说。
“新时代夜校”
点亮进城农民夜生活
“大家晚上好,我是麻地坪社区志愿者,我叫白琴,今天天气这么冷,大家都能积极来参加麻地坪社区新时代夜校,今天我们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志愿者白琴说。
志丹县麻地坪社区有住户7707户23120人,其中进城农民1734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75%。进城农民习惯了以前的农村生活,卫生习惯差、生活技能差、文明礼仪差,“新时代夜校”把农民夜校、居民夜校和流动夜校、农民技校等“多校合一”,利用晚饭后的空闲时间,宣传新思想,解读新政策,培训新技能,养成新习惯,使进城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我感觉到咱们社会‘十四五’以后更好了,无论从教育、文化、人才上,从各方面来说都更好了,对下一代也有好处,对我们思想解放的多了。”听完讲课的社区居民曹树柏说。
“自从麻地坪社区夜校办起来以后,我没有一天不来,每次都是早早来到夜校参加学习,70年代政治夜校亮堂堂,现在新时代夜校亮堂堂。”社区居民王金光抢着说。
“新时代夜校”按照“哪里人口聚居多,哪里就是主阵地”的思路,在城镇社区、川道村、城郊村开展得如火如荼。
“以前村上的人吃过晚饭后,大都闲得无聊聚在一起说张家长道李家短,有些年轻人还爱打个牌喝个酒,因为这个引起了不少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我们推出‘新时代夜校’志愿服务项目,将农民说长道短、喝酒打牌的农闲时间变为学习新思想、学习新技术、学习新风尚的充电时间,有力地提升了乡风文明。”顺宁镇公用事务服务站站长苗海云说。
“农民家庭会”开出新风尚
在志丹县双河镇向阳沟村,一场农民家庭会正在召开。在午后冬日的暖阳下,李帮忠一家人和村里的乡贤能人、村干部,就年收入情况、家风传承、子女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我们两个媳妇都在我们跟前好,两个媳妇就跟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婆婆马向兰说。
“我公公、我婆婆对我们好。我们不管做什么,回来饭给我们做熟了。他们一天教我们来人要对人有礼貌,来人要给端茶倒水,出门不能对人没有礼貌、要尊敬长辈。”儿媳妇刘小梅说。
一场“婆媳互夸”的对话,把农民家庭会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一场暖意融融的家庭会,既把冬日丰收的喜悦言表,又通过对话为子女教育和家风传承树立了榜样。良好的婆媳关系,成为李帮忠家传承的美德。
“我们村像这种家庭还不少,对村民有教育,对周边村的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对村民起码就是以人家好的榜样看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整个村风正气上来了,歪风邪气就下去了。”向阳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党伟说。
志丹县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通过“讲家史、修家谱、传家训、立家规、重家教、理家事、写家书、建家业、树家风”等活动,把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的红色家风,孝老爱亲、夫妻和睦的文明家风,以德治家、廉洁齐家的清廉家风,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时代家风等送进千家万户,以好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新时代新民歌”传唱新思想
“社会主义新时代,文明实践要展开。浩荡春风扑面来,融融暖意入心怀……”在志丹县新时代新民歌创作基地,志愿者肖志远和李先锋正在进行创作。“新民歌创作既要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又要生动活泼接地气,老百姓愿意听,我们身上也有压力。”
“我们抓住陕北人爱唱民歌、爱听民歌的传统优势,鼓励县域内文艺机构人员、农村70年代社教人员、秧歌伞头、陕北说书匠、陕北民歌传唱人等创作一批反映新思想、新生活的民歌词作品,由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丹基地的老师进行编谱配曲,先后推出了155首新时代新民歌。”志丹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主任杨明瑞说。
“我们以‘老调新词’为基本形式,在群众熟知的《东方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绣金匾》等传统民歌曲谱的基础上改造、补充、升华,择优为志丹本土文化文艺人才创作的民歌词编谱配曲,让广大群众听得懂、喜欢听、愿意听。”中央音乐学院派驻志丹基地的“新时代宣讲师”李杨冠宇说。
“我们采取专业人员学先唱、干部职工带头领唱、中小学生课前选唱、志愿者指导教唱的方式,广大群众唱新民歌不受时间、地点等约束和限制,在田间地头、村头炕头,随时随地、张口即可唱新民歌,潜移默化就可领悟新思想。”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张博山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这一主题,依托‘万人志愿、千人乡贤、百名标兵’志愿力量,以‘红色故事会’‘文明大篷车’‘新时代新民歌’等八大特色项目为抓手,紧扣灵魂主线、紧盯工作任务、紧贴基层实际、紧跟试点步伐,真正在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心走实、走深走远!”志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曹新建信心百倍地说。 (张博山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