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昔日的办公大楼上放眼望去,部分老旧建筑已经被取而代之。
面对呼啸而过的火车,助理值班员张皓霖站得笔挺。
水电五局昔日的办公大楼,如今成为多家单位和公司的驻地。
如今的宝轮镇,,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从水电五局退休的老人们,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休闲娱乐。
农转非后,部分居民依然没有放弃耕作。
由水电五局承建的宝珠寺水电站
枯木能否开新花·“三线建设”工业遗址探访
一个寂寥而繁忙的火车小站,一座充满了传奇记忆的工业小镇,一家声名显赫的水电国企,一段令人回味的“三线”建设往事……在原水利电力部第五工程局(下称“水电五局”)曾经的驻地——利州区宝轮镇,这支中国水电“王牌劲旅”的遗迹还处处可见,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时常有人提及。之于宝轮镇,水电五局如一波巨浪,来得猛烈,退得也快;之于水电五局,宝轮镇是曾经的起点,也是如今的“加油站”。
一个快被遗忘的小火车站
曾是川陕甘接合部重要物资转运站和客流集散地
来到宝轮镇,就不得不先从昭化火车站说起。这个宝成铁路上的三等小站,在完成了它物资转运站和人流聚散地的历史使命后,已不再引人注目。不大的站前广场成了附近居民的停车场,台阶上晾晒着不多的油菜籽。走进敞开的大门,候车楼内略显空寂和杂乱。拾级而上,穿过位于二楼的两个候车室,便可来到站台。
站台上除了一位身着铁路制服,手持红、绿两色信号旗的帅小伙外,再无他人。他叫张皓霖,今年34岁,昭化火车站助理值班员。面对一列列呼啸而过的火车,他将身体站得笔挺,一丝不苟够地打出旗语。虽然每隔十多分钟就有1趟列车驶过,但仅有极个别的货车会偶尔停靠很短的时间。面对记者的造访,他略显惊讶地说成都市锦江区技校:“已经很久了,难得有客人进来。”
对于昭化火车站曾经的繁忙,稍稍上了年纪的宝轮人都还记得。在半个世纪前的“三线建设”时期,这里曾是广元乃至川陕甘接合部重要的物资转运站,也是主要的客流集散地。“那时候1个床位仅需要2元钱,每天都住得满满当当。”今年52岁的吴开杰颇有感触地说。他继承父业,至今还经营着站前广场一侧的“人民旅馆”。这家于上世纪80年代开业的旅馆,仍保持着30余个床位的接待能力,虽然现在门可罗雀,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将每个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
一座曾被改变的城镇
由于水电五局的扩建镇上常住人口猛增两三万
1968年的某一天,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专家从河北磁县远道而来,在昭化火车站下了车。他们便是水电五局的先头部队,赶来筹备甘肃碧口水电站。“他们刚来时住在宝轮中学,等大部队搬来后就住在了荣校。”今年75岁的赵志清还清晰地记得,当年20出头的他受大队的派遣,到水电五局务工。“零工每天工资1块2,上缴大队后记4个工分。”他仔细回忆道成都市锦江区技校:“不过要搬运水泥的话,每天额外有2毛钱,这个不用上缴。”
赵志清所说的“荣校”便是现在的云峰社区,1959年以前是原昭化县委所在地;当年3月与广元县合并后,成为“荣军院”;1968年之后,成为水电五局的住宿区。据资料记载,在1968年—1986年期间,便于修建碧口水电站,水电五局的指挥部设在甘肃省文县碧口镇;自1984年11月起,该局承建的宝珠寺水电站开工,指挥部迁至原广元县三堆镇;1986年—1999年的13年间,办公地才改在宝轮镇。
68岁的郭天福,是原宝轮村一队村民。由于水电五局扩建需要,他家附近的57亩土地被征用,他也因此农专非成为紫兰社区居民。据他介绍,水电五局在宝轮不仅新建了办公大楼、技校、医院,还设立了公安分局、电视台等。镇上常住人口猛增两三万后,仅家属区就建了4个小区,除了“荣校南北院”和“57亩地”小区外,还有现在属于利州区中医医院的“五局医院”小区,以及现升格为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附近的“山上”小区。
在保存完整的“语录碑”背面,“毛主席去安源”的图案隐约可见。
一段难以忘却的情怀
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者繁荣经济的同时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习惯
历史的车轮转得飞快,转眼进入新千年。2000年1月,几经改制的水电五局将指挥部迁至省城,落户成都市锦江区。这家水电巨舰逐浪而来,曾给宝轮镇带来了巨变;它又随波远去,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情怀。“突然来了几万人,感觉宝轮成了大城市。”48岁的曹国坤曾就读于原水电五局子弟学校。他饶有兴致地说,一大批来自河北、河南、山东及黑龙江等地的水电建设者携家眷落户至此,不仅繁荣了小镇的经济,就连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至今,镇上还有几家“老字号”的北方菜馆、面馆、烧烤店和馒头店。
在宝轮镇云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数十位老人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看书读报,也会时常聊起当年的往事。“101米高的大坝,2万人修了近十年,1976年开始发电,1978年才竣工,附属工程又修了近10年。”今年84岁的贺满银来自河南省西平县,在修建碧口水电站时是泥瓦工。直到1984年,他才转战到下游11公里处的宝珠寺水电站工地。说起往事,今年79岁的张如玉也忍不住插话道:“宝珠寺水电站的大坝更高,132米!”他来自河北献县,曾是一名杂工。1998年,宝珠寺水电站竣工以后,他们跟3800多名退休职工一样,在宝轮镇扎了根。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水电五局指挥部迁走以后,当年的许多建筑被移交地方,有的成为社区办公楼,有的被改造成了宾馆,还有的已被废弃和拆除。在“山上”小区里,一座绘有《毛主席去安源》图案的“语录碑”依然保存完好,它牢牢地矗立在半山腰,俯瞰着地处白龙江畔的宝轮镇,见证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工业园区从无到有,见证着宝轮镇以另一种姿态在川北大地上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