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校锦江,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志愿服务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区(市)县,共同组织开展的成都市“四个十佳”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选宣传活动落下帷幕,锦江区上榜3项。其中,“魅力总府 有你有我——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入选“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入选“十佳志愿服务组织”,锦江区关爱团志愿服务队队员曾和陶入选“十佳志愿者”。
成都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魅力总府 有你有我——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
总府路社区“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以“服务居民夯基础、服务企业促发展、服务白领暖人心、服务游客聚人气”的服务理念,形成志愿者、企业、社区之间的互动,创新构建起“共融、共建、共治、共享”的商圈志愿服务新机制。
“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坚持党建引领、服务先行、全域全龄联动,广泛动员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商家等各类人群,根据其特长组建理论宣讲、关爱互助、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队25支,定期在院落、楼宇、企业开展各类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联盟在辖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服务社区居民群体、带动辖区企业员工及游客群体,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群体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从而孵化出更多具备专业能力的志愿服务队伍。
截至目前,“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已在辖区工艺美术锦官银楼——文化总府点位推出“剪纸世界”“中国绳结的魅力”“春熙姐姐讲党史”系列活动36场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校锦江;在工商银行——智慧总府点位推出“小小金融家”“智慧金融”“金融诈骗123”系列活动12场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校锦江;在北京同仁堂——健康总府点位推出“小小中药师”“生活中的中药”“名老中医义诊”系列活动87场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校锦江;在苏宁易购——幸福总府点推出“总府幸福厨房”“收纳小能手”“爱的味道”系列活动39场。让社区居民从过去单一渠道了解社区到现在通过多元渠道融入社区,拓宽了居民的参与广度。
此外,“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还通过调研走访、整合资源,吸引了辖区56家大型企事业单位、6家社会组织的加入,并根据企业各自的特色设立了共享活动空间,围绕文化总府、智慧总府、运动总府、健康总府、幸福总府打造出5个志愿服务特色场景,推出商圈“1+5+5+N”志愿服务工作法则,积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志愿服务思维,鼓励商圈志愿服务队伍跨区域、跨行业参观、学习其他地区先进志愿服务经验。
成都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
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是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集团于2005年在成都成立的全资子公司,秉承北京同仁堂名店、名医、名药的企业精神,其优质的商品和良好的服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作为“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成员,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积极响应联盟号召,组织其医护人员走进社区、院落、楼宇和企业,开展名医义诊志愿服务活动。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为大家把脉,询问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及身体状况,并做出专业诊断,同时还指导大家如何正确认识和面对自身疾病,并从日常作息、营养膳食、体育锻炼、日常用药储备等方面给出有效建议。义诊活动不仅方便了社区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就医,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还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增强了居民的健康保护意识,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除了“务实”,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也十分“务虚”。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药的传统和文化,四川(北京同仁堂)志愿服务队还联合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商圈联盟志愿服务队,共同打造了“小小中药师”志愿服务品牌,并举行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中药柜的老师会给小朋友们讲解常见中药的药名和药用价值,展示如何用戥子称中药和用纸包中药,还帮助小朋友了解香囊的用途和成分,指导大家动手做香囊。“小小中医师”活动使小朋友们充分感受到中医国粹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直以来,四川(北京同仁堂)大药房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拉近了商家和居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搭建起一座通往健康、理解与爱的桥梁。同时,公司还充分发挥“春熙商圈志愿者联盟”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服务不同群体的志愿活动,满足社区居民多元需求,促进志愿者、企业、社区之间的互动,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社区和谐发展的“百草园”。
成都市十佳志愿者:锦江区关爱团志愿服务队队员曾和陶
一提起作为“五老”志愿者、优秀共产党员的曾和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曾老,真不简单。”
曾和陶今年88岁,是一名公安战线上的退休干警。在职期间,他在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区分局肩负着对全区高墙外六类人员(管制、剥权、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假释、缓刑)和失足青少年进行教育、改造、转化及关爱的重任。1992 年退休后,他在锦江区关工委成立的关爱团中担任副团长,继续干着他长期从事的关爱、帮教工作。
对服刑人员子女,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学会去爱。
有一名未成年孩子,父母因吸毒、贩毒均在监狱改造。孩子在家里独自生活,社区解决了他的低保,生活费由邻居帮忙管理。孩子自闭悲观,每天放学回家从不与院邻交往,更不和同龄人玩耍。曾和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样下去,孩子的路会越走越灰暗。”他便尝试各种方法帮他解开心结。在他面临中考期间,曾和陶陪着他一起复习,给他打气,鼓励他考个好成绩。考上高中后面临学费问题,曾和陶便前往锦江区教育局反映,帮助他解决了高中三年的学费。暑期,曾和陶有意让他接触社会,便带着他去检查网吧,让他多和其他孩子打交道,还帮助他劝导网瘾青少年。在这名孩子心中,曾和陶就是一路陪着他成长的亲爷爷。
2010年8月,四川劳教管理所来函,称服刑人员周某在改造期间对年仅9岁的儿子非常牵挂。曾和陶和区关爱团团长陈秦珠了解情况后,长期对孩子进行着关爱。每年夏天,他们带他和其他服刑人员子女一起在市少年宫活动中心免费参加夏令营活动。
对失足青少年,他坚持用人性化的方式教育开导,让孩子重新走上正轨,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16岁的罗某是成都蜀兴职业技校的学生,因抢劫被锦江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为了让他迷途知返,曾和陶和龙舟关爱小组成员常常面对面和罗某谈心。
曾和陶早年因病,切除了部分肾脏。退休后,仍坚持做帮教和打拐工作,他与其它成员到过方圆百里荒无人烟的陕西神木县境内,到过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内蒙古等地,有时还通宵达旦,甚至遭到围攻,仍和同志们解救回被拐卖的妇女儿童上百人。
不管是犯罪的囚徒,还是曾经我行我素的失足青少年,在曾和陶眼里他们都是犯了错的孩子。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曾和陶从未表现出长辈训诫的姿态,他总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以情动人,让他们的心灵真切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面对并不轻松甚至充满危险的工作,家人、朋友好心劝他不要再做了,但曾和陶总是轻轻地回答:看着那些犯过错的人和走错路的孩子,在我的帮助下重回正轨,我就感到自己还没有老,还能为这个社会作点贡献。
多年来,他的足迹走遍了成都周边监狱、少管所、救助站,他将阳光播撒到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