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职学校

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成都铁路卫校图片)

(文/吕梦琦 王皓 解园)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双方互相支持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守望相助。在近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包括卫生…

(文/吕梦琦 王皓 解园)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双方互相支持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守望相助。在近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包括卫生健康、减贫惠农、能力建设等多项民生工程被确定为中非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彰显了中非双方新时代共谋发展、共迎挑战、共享机遇的坚定决心。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非合作历程,中国在农业、医疗、基建等方面接力谱写了一首首“民生援非”的壮丽诗篇,在非洲大地释放了强大的造血效应,为持续改善非洲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帮非洲千家万户“端稳饭碗”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多年来,中国通过持续派驻农业专家组、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方式,不断提高非洲国家农业生产能力,帮助非洲人民稳住“米袋子”“菜篮子”,让成千上万人成功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眼下正值水稻播种季节,布隆迪小伙欧内斯特正在指导当地农户种植技术。3年前,还在农村过着贫苦生活、常常为吃不饱饭而发愁的欧内斯特,如今已是布隆迪布班扎省的水稻种植带头人。

变化源自2018年春天。中国农业专家组一行9人抵达布隆迪,开展农业技术援助。欧内斯特所在的布班扎省基航加县林格4村被专家组选定为水稻示范村。

“我们将中国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引进布隆迪,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及调查研究,帮助当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培养本地人才。”援布隆迪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说。

林格4村位于布隆迪西北部,有134户1072人,水稻种植是其支柱产业。在中国农业专家组到达前,这里的水稻单产为4638.8千克/公顷,种植水稻人均纯收入仅40美元。

“多数农户尚未解决吃饭问题,住房条件也差,医疗、子女上学等历史欠账很多。”杨华德说。

中国专家组提供了杂交水稻第一季示范种植所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并对农户进行指导、培训。聪明好学的欧内斯特被选为农民技术员,跟随专家组学习杂交水稻的栽培技术。

4个多月后,第一季杂交水稻收获了。134户农户的平均水稻单产比以前增长136%,人均纯收入达到134美元,是过去的3倍多。

杨华德说,经过第一季的种植,农户将下季生产所需的水稻种子、化肥、农药等集中起来形成基金,满足第二季生产,随后逐渐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

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成都铁路卫校图片)

农户有了余粮和存款,因贫失学的孩子回到了校园,有的还盖起了新房,全村的生产生活显著改善。

“每到稻香扑鼻的季节,乡亲们就会感叹,是中国的好味道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欧内斯特说。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优质、特色农产品走进了非洲人民的生活中。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经过中国专家指导,菜农凯尔索种的中国大白菜丰收了。他逢人便讲:“我爱中国大白菜!”在埃塞俄比亚,农业专家郑艾宝帮助当地农民引进了“高温1号”和“太空2号”两个中国平菇品种,并积极开展食用菌技术培训和实操指导,深受欢迎。

在布基纳法索,第一次看到清澈的水流从井中沿着管道流到脚下稻田的农民库杜古·卡布雷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知道,这块自己忙活了一辈子也收不了多少粮食的旱地将从此变成旱涝保收的水田。

布基纳法索由于雨季时间短、缺乏灌溉设施,常年粮食产量低下,一度有60%的粮食依赖进口。在卡布雷生活的村庄,居民们历来过着“水比油贵”的生活,只能依靠4个月的雨季开展农业生产。

2018年7月,中布两国复交不到两个月,第一批中国农技专家便来到这里,开展农业援助工作。为了让当地居民尽早摆脱缺水生活,从勘察、设计到施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中国专家终于成功钻出了水,让当地居民获得了稳定的水源。

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成都铁路卫校图片)

卡布雷说,中国专家修建的水利设施和带来的生产技术让水稻产量极大提高。如今,他还在地里种上了卷心菜、西红柿和胡萝卜,不仅解决了一家人所需,多余的粮食和蔬菜每年预计还能为他带来超过80万西非法郎(约1400美元)的收入,显著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布基纳法索农业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稻(谷)产量达到45万吨,比2017年增长了40%。“这离不开中国政府的大力援助,离不开两年多来中国援布农技组的辛勤付出。”布基纳法索总统水稻种植发展倡议国家技术秘书高素·萨努说。

在近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表示未来三年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鼓励中国机构和企业在非洲建设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

医疗:跨越半个世纪的生命守护

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曾经饱受病痛折磨的吉布提人阿里终于恢复了健康。当他再次来到中国医生李欣的诊室复诊时,这名47岁的男子高兴地用右手拍打着胸脯表示感谢。

“多亏了我的中国朋友李欣医生,我的耳病终于治好了。”阿里说。

两个多月前,阿里因为持续的剧烈耳痛来到当地的贝尔蒂耶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后,中国医生李欣取出了他耳朵里的杂物并叮嘱他坚持清洗和复诊,经过三次治疗,阿里的耳病终于被根治了。

对于中国医生李欣来说,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在他的诊室上演。

李欣是中国(山西)第20批援吉布提医疗队的一名队员。去年11月,在北京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回到太原后不到8个小时,他便穿戴好防护服,戴上N95口罩、面屏、手套,经过25个小时的飞行和中转来到了吉布提,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卫生健康一直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自1963年开始,中国就持续开展医疗援非工作。不过,和以往的医疗援非队不同,李欣和其他队员们不仅肩负着常规医疗任务,还面临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

“耳鼻喉科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因为医生要经常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等。”李欣说,在贝尔蒂耶医院耳鼻喉科的四名医生中,仅有的一名当地医生就感染过新冠病毒。

李欣并没有因此而退却。为了不耽误医疗工作,他一遍遍要求患者和医务人员佩戴口罩,根据科室特点做了“一人一策”的防控应对措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展医疗工作。

自从去年11月来到吉布提参加中国医疗援非工作以来,这位中国医生已经完成门急诊822人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44人次,完成大小手术接近300例。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已向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了超过2万名医疗人员,救治了数以亿计的患者。

非洲的工作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当地人民的淳朴善良已经深深印进了中国援非医生的心中。近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的一场医疗援非总结会上,援助喀麦隆、多哥医疗队的队员齐聚一堂,动情地回忆自己在非洲热土上的点滴过去。

中国(山西)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队员王海涛说,回国已有大半年,但仍会想起术后重见光明,在诊室楼道手舞足蹈的老太太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想起为了把他留在喀麦隆,开玩笑说要把妹妹介绍给他的白内障患者;想起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小朋友术后被他抱起后马上停止哭闹的场景……

患难见真情,中国对非洲人民的生命守护从未停止,还在疫情来临的紧要关头,为当地送上一场“及时雨”。

2020年1月,中国援赞比亚医院项目通过竣工验收,这所集医疗、教育于一体的医疗中心,成为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医疗工程。

不久之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医疗物资匮乏的赞比亚更加捉襟见肘。中国援赞比亚医院项目负责人、山西建投集团员工骆连旺介绍,3月19日,该医院被确定为新冠定点收治医院,他们立即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几天后,医院完成火线移交,在救治新冠病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每经过医院门口,看见住院楼上醒目的中国援外标志,听到非洲人民对中国的称赞,自豪和感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骆连旺说。

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包括合作抗疫在内的卫生健康工程被确定为中非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在会上宣布,在目前已经向非方提供了近2亿剂疫苗的基础上,未来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疫苗,此外,中国还将为非洲国家援助实施10个医疗卫生项目,向非洲派遣1500名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

基建:援非技校助非洲年轻人成才

从一名普通的力工到一名工程测量技术人员,27岁的坦桑尼亚小伙胡斯玛,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蜕变”。

与胡斯玛同乡的格迪要尼,曾经连一颗钉子也钉不正,如今已是一名合格的木工,还能独立带队完成小单元施工。

他们所在的卡盖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位于坦桑尼亚西北部的卡盖拉省布科巴市,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实训车间等14个单体建筑。

“项目投用后,学校可满足逾800人接受长期培训和2000人进行短期学习,同时可保障350名学生的住宿。”卡盖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经理晁晓阳介绍,该项目由中国政府援建、山西建投集团承建,如今已进入收尾验收阶段。

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晁晓阳感觉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当地几乎没有超过6层的建筑,项目80公里内没有任何大型土方施工机械,而且懂英语的人也很少,沟通非常困难。

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成都铁路卫校图片)

受到疫情影响,项目开始后,物资发运十分困难,来自国内的技术人员数量明显不足。

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项目组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协调,租借、购买工程设备,在带领当地工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做到不停工、不停产,于2021年2月完成了中期验收工作。

虽然正式培训还未展开,但这所学校的造血效应已悄然开始。像胡斯玛、格迪要尼这样一批当地的工人,经过一段时间在项目上的学习和实践,从农民、搬运工等角色,纷纷转型成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人员,收入达到原来的3倍以上。

格迪要尼十分感谢中国援建的学校给了他们就业和成才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机会很难得,学到技术终身受益,不仅能够有稳定的收入,还有机会去大城市谋生。”他说。

正如坦桑尼亚教育部长在项目开工时所说,通过这个项目将为本地居民提供将近400个就业机会,希望工人在施工期间能学会并掌握各种技能,也希望职业技术学校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技能教育和就业机会。

山西建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可大大缓解当地教育资源短缺的难题,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成都铁路技校学生宿舍(成都铁路卫校图片)

援布隆迪专家杨华德在当地水稻示范村进行田间培训(受访者供图)

来源:参考消息网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重点公办职业学校-铁路|高铁|航空|计算机|护理-重点职高学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bxtd.com/post/30111.html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9938290479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