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门口成都钢管厂技校,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炙热的钢水和滚烫的红锅成都钢管厂技校,轰鸣的机器和拥挤的人潮成都钢管厂技校,交织在一起,穿过缭绕的白烟,然后消失无形。
那是几十年前的光景了,现如今,这里叫攀成钢。而曾经的厂区,变成了各种光怪陆离的高楼豪宅。
很多人不知道,那分店遍布全国、排队排成长龙的网红钢管厂串串,正是起源于眼前这个已经沉寂落寞的老社区。
钢管厂五区里,藏着串串一条街位于海椒市街的钢管厂五区,是曾经的钢管厂工人生活福利区。从西门而入,这条主干道曾被称为钢五区的“春熙路”,如今显得格外冷清。
沿街支着许多小摊,或许是因为下午的关系,生意并不是很好。
“晚点儿的时候这条路上就很热闹了。你们5点再来,人很多了。”钢管厂的退休工人吴阿姨面露得意之色说,我便依言等到了5点半,但也未见到“春熙路”般的热闹。
说起钢管厂的串串,吴阿姨就滔滔不绝起来。她告诉我,网红串串的创始人顾大姐,以前就是钢管厂的职工,也住在钢五区:“那个顾大姐,她以前在春熙路那边天桥下摆过串串摊咧。不过,我们后头那条巷子,里面才是钢管厂串串的发源地。”
吴阿姨说的串串一条街就在这儿
最初的串串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卖串串的人租不起店铺,在自行车后座堆一个简易蜂窝煤灶台,架一口红油铝锅,数种菜品用竹签串好放塑料袋里。天黑以后便把自行车横在流动人群聚集地带,等待深夜觅食的夜游神。
曾经的钢管厂五区,是3步一家串串,5步一家火锅。一到晚上,门庭若市,是老成都极具代表性的鬼饮食。吴阿姨回忆起当年,“以前工人多嘛,大家晚上没事干就扎堆出来吃串串。还有那些下夜班的同事,也要来吃点填填肚子。”
深沉的夜色衬出红油锅的明艳,数百根串串齐齐摆在大铁盘里。待红锅一滚,辣椒飘香,将竹签刺入沸腾的水面,数十秒而出,滚热的食物裹一身香油蒜泥,在觥筹交错与酒肉声色之间被一口吃下。
然而临近傍晚,这条街上的串串店仍没有一家开张,木质的条凳被随意倒置在矮桌上。安静的巷子,让人难以想象,这就是曾川流不息人声鼎沸的钢管厂生活区么?
“标准件”们的青春始建于1958年的成都无缝钢管厂,在特殊的年代里曾是无数人羡慕与自豪的所在。
上个世纪70年代,大批大批的青年男女都被分配到各个国营厂区单位,还是大姑娘的吴阿姨被分配到了成都无缝钢管厂。
原无缝钢管厂厂区
“以前从牛市口到双桥子那边,都是厂区啊。差不多有2000亩吧,我说不上来,厂里工人可能有2万?3万?”吴阿姨皱着眉回忆道。
那时候的无缝钢管厂很大,真的很大,像一个独立的小社会。甚至,还出过自己的“厂内货币”。
厂里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高中、技校、职工大学,从幼儿园晃悠到大学毕业,很多人十几年的活动范围可能都不需要离家三公里。
如今的钢管厂五区内,还有专门的电费缴费大厅
如今的成都名校川师附中初中部那时候还叫39中。现在,它仍在钢五区以内,红色的教学楼和绿色的居民楼仅一墙之隔,保留着钢管厂特殊的记忆。
曾经钢管厂人的闲暇生活,很是丰富。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电影院、职工医院,还专门组建了女子篮球队。
洋气的钢管厂人,还会举行圣诞节晚会,简直就是时尚icon~这种小资的情调,在现在的钢五区内仍可窥见。
退休的钢管厂人在打门球
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讲的就是和钢管厂一墙之隔的“420”厂的故事,如同电影里陈冲扮演的“小花”被人称为“标准件”一样,那时候的钢管厂职工,也是成都人眼中的“标准件”:姑娘想嫁,小伙想娶。
“但后来就不行了嘛。”吴阿姨说着,眼神黯淡下来。“我是88年的时候搬来五区的,那个时候就改制嘛,很多同事都被买断工龄,还有轮岗转岗的,其实也就等于下岗了嘛。”
小区内破败的滑梯
90年代后,生活无忧的钢管厂人开始为了生计各奔东西。
成都无缝钢管厂旧貌
如今在地图上搜索“钢管厂”,显示的结果再也没有曾被誉为亚洲第一大的成都无缝钢管厂。
1999年,钢管厂被攀钢兼并,于是被称为“攀成钢”成都钢管厂技校;2006年12月29日,攀成钢成都厂区最后一根烟囱爆破倒下。
二环边上这个衰败的国企,在寸土寸金的今天似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取而代之的,是成都东边最光鲜华丽的房地产。新加坡吉宝、新加坡仁恒置地、香港置地、香港新鸿基、韩国乐天、绿地、恒大盘踞于此,钢管厂的一个个车间被推倒,变成了一座座住宅小区、一栋栋公寓、五星级酒店、超甲写字楼。
二环内外,那个记忆中的钢管厂已经成了两个世界。
二环外,是那一排排昂贵的楼房成都钢管厂技校;
二环内,剩下这个衰败破旧的生活区。
这里的很多房子,因为便宜,成了许多为生活打拼的蓉漂们的收纳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曾经一无所知。
“我现在啊,也不太去外面。这里面什么都有啊,菜场、超市……坝坝舞啊,我不喜欢跳,跳不来。”吴阿姨笑着说。
吴阿姨那一代人的青春,已经被深深埋藏在钢筋水泥之下。这里唯一被传颂的名字,只有被搅散在滚滚红汤里的钢管厂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