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每每说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83成都市技校,作为军人都会忆起自己那段魂牵梦绕的军营往事。心旌摇荡的旧时光触手可及1983成都市技校,记忆的碎片鱼贯而入1983成都市技校,浮现在面前的那些片段,犹如刚刚发生……。忆往昔,峥嵘岁月,老兵的情怀,燃烧的青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姜在武战友的那段《难以忘却的记忆》1983成都市技校!
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在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
姜在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服役到了第七年年底,我便产生了往离家近一点的部队调一调的念头,因我们基建工程兵部队基本上各省都有驻防,离我们连云港老家最近的就是煤炭指挥部在徐州的部队和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了。我去找了支队军务科葛副科长,他是我们二团军务股长上任的,见到他,我说明来意,他即刻安排给我联系单位,让我回团里等着,几天后便通知我到军务科办调动手续。办理手续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要怎么和团长政委说呢?调动前一点儿信息都没透漏给他们,他们会放我“一马”吗?我小心翼翼地先找到团长说明来意,听我说完,他即刻“火冒三丈”,“既然你办好手续了,你还跟我说什么?你这叫先斩后奏,我马上叫军务科把你的调令收回”,我忙说:“别别别,好不容易办好的调令不能啊”,团长真要撤回调令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因他就是支队军务科长来我们团上任团长的。此时,我只能等团长消火了再做“理论”。待他不语,我向他认了错,并接着说:“团长,我就是想离家近一点,你当团长早晚也得“高升”啊,等你提到上面做首长,我们还是一样分开”,听我这么一说,他觉得也是啊,并说:“虽然离开鞍山了以后还要常来啊”。同政委说明来意后也是如此云云,明显看出两位首长那是爱兵如子,多年相处那是舍不得你调走离开他们,我调走后不久团长王德赞也调基建工程兵一支队干休所当所长了,政委鞠枝强随部队集体转业鞍钢建设总公司任保卫处长(来我们团当政委前就是支队保卫科长),我转业老家后来辽宁出差曾经专门看望过团首长一次,这是我不能忘却的记忆。
辽宁12月份已是千里冰封,白雪皑皑,坐在鞍山至大连的列车上,车内暖气洋洋,玻璃窗上结了一小层白霜,窗外大地一片白茫茫,人儿、鸟儿都难见一个,我穿着整齐军装,背上背包,手里提个提包在车厢走廊里站着,几年兵只有这些物品和一个来不及托运的小铁皮箱(我们部队标配),到大连是当天晚上8点多钟,再乘大连至烟台的班轮,次日四点多下船,乘上至老家的大巴,在家里住了一宿就回徐州我们部队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报到了。
▲1980年12月,中央军委顾问、原副参谋长李达(左)到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视察。
连云港家乡离徐州二百多公里,坐火车也就三个小时,下火车乘11路公交经淮海路至解放路绕淮海战役纪念塔继续往南到翟山,一直到学校门口旁边终点站。进学校后给我的印象是学校规模很大,院子南北好几里路,还在继续建设。学校占地面积108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1979年元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隶属于基建工程兵煤炭指挥部。学校建制是师级单位,下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及三个学员大队,在校生为1800人,学制三年。我到学校管理科报到后,管理科打电话叫小车班田班长带我去小车班。小车班位于学校的最南端,初具枧模的校园,树不多,建筑也不多,看上去比较简陋。小车班到了,田班长把我介绍给其它战友一一认识。学校小车班有人员十个人左右,多数都是本省和徐州交界省份的战友,小车班的任务主要承担学校首长、部门领导、教学业务用车,每天的工作也是比较繁忙的,因离市中心有一段距离,一天到晚也是马不停蹄地出任务。
学校坐落在泉山区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左侧,距市中心五公里,距安徽宿州市交界处更近。当时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这所学校的时候,主要考虑到国家的建设,针对基建工程兵的需求,尤其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没想到后来部队撤编的这么快。当时学校的教学主要是工民建这块,给排水工程和针对煤矿专业,我记得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到徐州各大煤矿实习,探讨教学实践,把理论技术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帮助煤矿一线部队排忧解难,解决煤矿井下生产中的难题。所以,1983年年中,第三技校撤编交给地方后好多专业几十年长盛不衰,到现在好多专业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同类学院中是最高的,甚至个别专业比本二录取都高,如今学校这样的规模和成绩离不开我们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的基础和教学理念,更离不开部队扎实的基本功、精神面貌和优良传统,给我们江苏地方,尤其是徐州增加了一所全国学子喜爱的“一流”专业学院。
▲1983年5月,基本建设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夏夔(前排中)视察第三技术学校。
在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工作我感到很荣幸和自豪,全军在徐州召开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经验交流会,当时会议是在12军军部召开的,12军位于徐州淮海路中段,大门朝北,12军的军部大院分里院、外院,大院靠路大门双重岗亭,里院门也是戒备森严。全军各地首长于1983年5月5日陆续来到徐州参加这次会议,当时的总政治部黄玉昆副主任带领有关部门的首长参加和主持了这次大会,驻徐州各个部队抽调了不少人员到会服务,我也有幸抽到了大会的服务处工作了几天。自己觉得能为全军的会议服务感到很光荣和自豪,并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导向。
▲1983年4月,煤炭指挥部主任李庆寿(前排左三)与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领导合影。
近半个世纪,从羞涩的学生到穿上军装的军人,从光荣的军人到祖国的建设者,从祖国的建设者到走进老年的行列,无不见证着我们祖国一天天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都离不开上世纪祖国的建设者们辛勤付出。所以作为个人来说,无论调这里调哪里,每走一步是部队锻炼了我,是部队成就了我,是部队的培养,让我深知,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要时刻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时刻听党话跟党走,时刻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了祖国的明天,我将继续发挥余热,砥砺前行,永往直前。
▲这是1983年5月全军“军地两用人才”会议的服务证。
▲这是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所使用的军用票证和介绍信
作者简介
姜在武,笔名海洲湾畔:1976年3月入伍,主要服役在原00012部队司令部小车班,1982年调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校(徐州)小车班,1983年6月转业原籍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府小车班,1987年调连云港市赣榆区政协办,现巳退休。退休后在今日头条和基建工程兵战友之家、军旅原创文学发表了几十篇回忆录和文学、诗文,并入选《今日头条》和《百度》网几十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