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印记 · 见证成华风采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 | 第66期
上一期成都刃具量具技校,我们回顾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十万大军治沙河的盛况成都刃具量具技校,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在这样一片两万多平方米的原野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工厂是如何拔地而起,为新中国输送新鲜血液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经济虽然薄弱,
但却是工业崛起的时代,
几千年的农业大国
从此开始迈向了工业强国之路。
今天的中国能从弱到强,
成都沙河是贡献了绵薄之力的。
如果说把十万大军治理后的沙河比喻成一幢新建设的大房子,那么这幢房子就要进入住客了,那住客正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大工厂。
军工企业首先落户沙河旁。
1953年,苏联政府援建中国的141个工业建设项目(以后又增加至156个),其中有三个首先落户在成都东郊。这三个建设的军工企业分别是784厂、719厂、715厂。
784厂,即国营锦江电机厂,由二机部十局副局长王士光率领中苏专家组,在1954年最终将厂址选定在成都东城2.5千米处的二仙桥附近。当年11月,工厂专线铁路开始修建。1956年,二机部批准了由苏联专家编制的工厂设计方案,苏联提供了主体工程设计图和研制测高雷达与地空导弹配套产品的技术资料。1957年4月,784厂的第一个军品开始试制,次年正式投入生产。如今工厂仍在老地方,是东郊仅存的一家未搬迁的军工厂,现名为中电锦江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719厂原名成都无线电厂,后更名为国营新兴仪器厂。2003年工厂破产重组为成都航天通信有限公司。这个工厂是苏联援建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项目,最初主要是生产为飞机配套的导航通讯系列产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导航通讯工厂。1954年开始筹建,1955年在今二环路东二段北侧田野上破土动工,1956年建成并试生产,1958年6月18日正式生产军品。苏联派出了以戈尔什果为组长的32名专家组到厂工作。1959年,工厂接受研制地空导弹红旗二号弹上和地面测试的配套产品任务,为人民解放军装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715厂,原名西南无线电厂,后更名为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大型综合电子企业。工厂于1955年在圣灯寺开工建设,1958年正式建成生产,苏联派出了以高尔波夫为首的40余位专家到厂。
以上三个工厂是最早落户在东郊的军工企业。苏联援建项目增加至156个以后,又有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国光电子管厂、成都电机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国营光明器材厂、国营前锋无线电仪器厂、国营新都机械厂、成都无缝钢管厂等一批企业陆续到来。
在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当中,
一批军工企业先后迁至成都东郊。
组建了国营亚光电工厂、
西南专用材料厂等。
在军工建设的同一时期,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批重点服务型企业和民用企事业也相继落户成都东郊。最早建成的是国营成都电厂,这是东郊所有企业的“先行官”,有了它的及时建成投产,沙河两岸新兴工业的能源需求才得到了有力保障。成都电厂也是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2年由省市众多电力专家组成的厂址选择委员会经过反复论证,确定在当时的交通乡所属的跳蹬河建厂,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批准后,于1953年正式建成发电。1955年,国营成都电厂更名为成都热电厂。
成都机车车辆厂在东郊工厂群中是特立独行的一个,它距离沙河干流最远,厂址在二仙桥以北沙河支流下涧漕旁,是铁道部建立的一家大型机车修理厂。其前身是淮南煤矿属下的九龙岗机车修理工厂,1951年曾迁往重庆九龙坡,1954年再次迁移成都,命名为成都机车车辆厂。
除此之外,四川棉纺织厂、四川抗生素厂、四川抗生素研究所等也陆续建成。
机械工业方面的一批民用企业与科研所也在六十年代相继来到成都东郊。1964年,由上海电焊机厂内迁与成都电工器材厂合并组建了成都电焊机厂,厂址选择在今二环路东一段与建设北路交汇处。1965年12月,一机部再将上海滚动轴承厂部分骨干人员与设备内迁成都,以充实、发展成都轴承厂。同年,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的电焊机研究室内迁成都,建立成都电焊机研究所。与此同时,一机部还决定工具科学研究所由哈尔滨再次内迁成都,利用成都量具刃具厂的老车间旧址建起了办公楼和试验场。冶金部也在1965年,批准将成都冶金实验厂作为北京钢铁研究院的分院,将工厂升格为部属企业。
电焊机研究所、工具研究所、抗生素研究所与钢铁研究院西南分院,就是成都人常说的东郊的“三所一院”。
国家在沙河畔进行工业大布局的同时,中高等教育也从未缺席。五十年代建立多所技校,为东郊各工厂培养了最早一批有知识的技术工人成都刃具量具技校;七十年代后,更是每个工厂都陆续办起了技校,从而保证了工厂后继人才的来源。
沙河之滨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可以说是专为东郊培养工程技术人员而兴办起来的,各工厂顶梁的工程技术骨干不少出自该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昔日的“成电”已经成为名闻全国的重点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从东郊工业化建设到工厂撤离的半个多世纪中,从全国、全省各地汇聚而来的建设者们,构成了沙河两岸的新移民。根据1983年金牛区政府编的《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的人口数据,沙河畔一个生产大队人数最多的只有两千多,以此推算下来,沙河两岸的农业人口到八十年代也还不到十万人。而沙河沿线的工厂职工和家属人数却是农业人数的许多倍。一个军工厂,少则两三千职工,多的则达万人以上,加上家属就得翻倍。正是这个庞大的职工群体和他们的家属,构成了当代东郊的新居民。
沙河作为一条从农耕文明跨入了当代工业文明的时代河流,连接的不仅是昨天与今天,历史与未来,也是一条地理上的纽带,团结了两岸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打开九十年代以前的地图,便能清晰地看见沙河从北到南犹如银河一般灿烂的工厂群。
沙河畔新兴的工业之城,不仅给成都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也给东郊带来了新的文化与风俗。东郊人多维度、多视野的文化视角,以及大工业所养成的企业精神,不仅形成了东郊工业时代最富活力的人文内涵,更极大地丰富与扩展了成都当代文化外延。
来源成都刃具量具技校:《沙河风》
文字编辑:黄臣
美术编辑:黄臣
转载请注明:文旅成华
猜你还想看
【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八大王江口沉银【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八大王宝藏重现【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沙河中学的变迁:从贫民窟到名校【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国庆游行,走过成都“天安门”【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5.23文艺大调演:成都人的文艺嘉年华【听天府文化 游文旅成华】十万大军治沙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