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2022年成都铁技校全名:自2月起2022年成都铁技校全名,《中师生》公众号启动“我为母校代言”活动。我们从全国1000多所中师学校中选出代表2022年成都铁技校全名,组建“全国中师学校一校一人群”。参与者先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提交一篇有关本人曾经就读中师学校介绍,并结合个人求学经历的文章。从2月19日起,我们会将这一些文章编辑与大家分享。
原题:我为母校代言(4):河南省开封第三师范学校,曾经是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唐团结
在美丽的贾鲁河畔,尉氏县城东2里许,有一所学校,其名曰开封市第三师范学校,与开封一师(幼师)、开封二师一样,是当年开封市4区5县初中生心目中的圣地学校。
贾鲁河风光(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5年,本尊初中毕业。那时,在农村,尤其是比较贫穷的农村,考中师是初中生的最佳选择。考上中师就可以吃国家“皇粮”(那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商品粮”),从而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变身为国家干部。上学管吃管住,每月还给零花钱,毕业国家包分配。
很多当年没考上的学子为了考中师就留级复读,有的甚至复读多年。教育主管部门显然认识到了这种怪现象,毅然做出决定,在1985年调整中考政策,初三复读生不能报考中师。在应届生中成绩还算拔尖的我,经过学校初考、县里预考和市里统考,体、音、美面试,过五关斩六将,侥幸被开封三师录取。那时的中师分片招生,我们那届杞县籍学生只能报考开三师。
是年9月16日,气温骤降,天空飘着细雨,北风呼呼地吹。在父亲的陪同下,我们踏着泥泞的乡村小道,步行7余里,手提肩扛大包小包,从一个据说曾被日军误认为城市的了城村来到阳堌乡,再从这个因孔夫子到此一游而得名的乡镇,搭上一趟长途过路客车,摇摇晃晃西南而行,经过约5个小时的车程,满身疲惫地来到这个阮籍曾经长啸过的中原小县城,开启了影响本尊一生的4年时光。
在当时,开三师不过是全国成百上千所中师中泯然众矣的普通中等师范学校,然而追溯历史,她曾经有一个宏大叙事的名字:尉氏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话说1968年7月2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一个调查报告《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做了一个批示,刊载于7月22日《人民日报》。内容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是全国大学停招3年后,毛主席对恢复大学招生及改变大学教育制度的新构想。此后,全国各地兴办了许多或全日制或业余制或半工半读的“七二一大学”。
在此大背景下,为了贯彻毛主席的 “七二一”指示精神,1976年6月,中共开封地委决定创办尉氏“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大”在尉氏技校、尉氏卫校合并的基础上筹建,新校址在尉氏县城东2华里处,占地5.3万平方米,计划在校生2000余人,生源为当时开封地区所辖10县。
1976年10月,开封地区师范学院75级大专班学生四个班(约160人)由开封市东郊迁入尉氏“共大”,又招收新生210人,设政治、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五个专业,在校学生近400人,在校教职工80余人。
1978年7月,“共大”学生先后毕业。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来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寿终正寝。经河南省革委会批准,在原尉氏“共大”的基础上恢复开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学制2年,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开设专业依然是“共大”时期的五个专业,当年招生6个班共276人。1979年10月,中共开封地委决定开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迁入开封市西郊新校址。
1979年11月,中共开封地委决定在尉氏东关原开封二师校址上筹建开封地区教育学院。从1980年元月至1981年3月,共举办高中教师短训班七期(培训学员约1500人)。1981年9月,中共开封地委决定教育学院由尉氏迁往开封市。
1981年8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开封地区尉氏师范学校。当年招收民办教师(即身为农民身份的老师,一般是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中选聘,工资很低,在农村有责任田)学员8个班368人,学制2年。此后又招收民师班两届。1984年6月,由于“地、市”合并,经开封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开封市第三师范学校。学校隶属于开封市委、市政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保卫科、图书馆6个科室和语文、数学等各学科组。1984年开始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1986年学制调整为3年。我们85级学生是学校改名为开三师后的第二批学生,号称“黄埔二期”。
2004年1月,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封市师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豫教法规【2002】118号)文件精神,汴编事【2004】2号做出《关于撤销开封市第三师范学校建制并更名为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的批复》,由原来的开封市第三师范学校更名为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学校隶属关系不变,经费供给形式不变。至此,开封第三师范学校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一个学校,40年间,历经尉氏技校、尉氏卫校、尉氏“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开封地区第二师范学校、开封地区教育学院、开封市第三师范学校、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兴衰变迁。
岁月沧桑,世道轮回,改变的只是学校名称,不变的是在那片热土上奋斗过的莘莘学子的涓涓情怀。四年中师,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少男少女的爱恨情仇,跌宕起伏的时代风云,就像镂刻于内心深处的道道年轮,常于梦中唤起。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赋诗一首以结之。
四十春秋似掌翻,
一代芳华如梦逝。
青葱年少多少事,
鸿沟南流斜阳西。
作者注:鸿沟,即今之贾鲁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挖,为黄淮相连之水道,古时可通舟楫。元代贾鲁曾主持修竣,故名贾鲁河。河在校东2里许,河畔风景秀丽,沙滩尤美,学生学习之余常于河畔活动。(文中部分资料源于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