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由成都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指导,成都发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蓉城政事承办的“民呼我应——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题报道正式启动。
活动启动后,受到市民热烈响应,截至24日,已收到市民留言上千条。其中有市民反映,其为天府三中学生家长,乘坐公交车送孩子上学时,用了1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已迟到,希望能优化一下线路,缩短时间。
9月24日,红星新闻记者前往现场了解到,其所说T215路公交车站点原先为21站,目前已对站点进行优化,减少至9站,下一步还将继续与学校师生沟通,继续解决其出行中的难题。

天府三中站
市民反映:
天府三中公交站点多,师生上下学时间太长
“上班比以前早了1个小时,去年更恼火,每天两头跑,一个来回2小时没了。”天府三中教师向红伟告诉记者,搬入新校区后,坐公交上下班时间太长,遇上堵车时,通勤时间更长。
据了解,天府三中前身为成都天府新区华阳第三中学,老校址位于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和平路67号处。2020年9月,华阳三中迁至天府新区遂州路附近的新校区,并更名为四川天府新区第三中学(简称:天府三中)。

天府三中
“新校区由于周边建设还未成型,起初这个片区并无公交开行。”据成都公交集团天府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9月,天府三中开学后,学校师生上下学成为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天府公司专门新开和优化调整4条公交线路,解决师生出行需求。
天府三中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开学后发现,虽然周边有3条公交线路开行,但随着天府三中办学规模的不断壮大,从华阳城区往返学校师生对公交的需求日益增长,面临的交通困难和矛盾也日益凸显。新校区距离华阳城区太远,公共交通站点太多,路途上的时间太长,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影响健康。
现场走访:
平时乘车人少,放学排队超10米
“我在等T215路公交车,乘坐这个车回家大约需要40分钟左右。”今年上九年级的蔡宸宇告诉记者,每天放学后要不晚点去坐车,要不就一路狂奔,不然要等许久才能坐上车,回家都快7点半了。
9月24日,记者在天府三中门口看到,距离学校大门不到30米处,便设有一座公交站。记者在站点站了半个多小时,期间约有2-3趟公交经过,仅一趟车有乘客下车,期间并无乘客在此候车。
18时15分,随着天府三中下课铃响起,学校内的学生跑出校门,奔向公交站台。不到5分钟的时间,站台上便排起了10多米的长队。其中绝大多数同学的乘车需求主要为T215路公交车,极少部分为T211路公交车。

天府三中放学后学生们排队上车
今年9月开学以来,九年级的孟庆姝心理落差很大。“以前上学我走路只要15分钟,早上7点起床都能赶上上课,现在7点如果没坐上公交车,必会迟到。落差太大,突然早起这么多,很不习惯。”孟庆姝说,搬至新校区后,上下学时间从15分钟增加至1小时,影响睡眠,也影响学习。
18时20分,当T211路公交车到达时,仅10多名师生上车,但当T215到站时,瞬间整个车厢便挤满了老师、学生。随后,第二趟、第三趟T215路公交车相继到站,车站排队的学生才逐渐减少。
成都公交集团:
开行“大站快线”,时间缩短至40分钟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天府三中学生从去年的中学1个年级变成3个年级,小学也增加1个年级,在校学生增加至1800余人。如何解决这些学生上下学公交出行的问题,成为难题。
据成都公交集团天府公司营运部管理人员钱程介绍,去年,天府三中异地办学迁至万安,经过多次调查走访,了解到学校学生大多数是来自10公里外的华阳城区,上学路程较远。通过收集片区内居民的出行需求,先后新开和优化调整4条公交线路,解决了天府三中及周边居民的出行问题。

天府三中放学后学生们排队上车
“今年,经过我们与学校间的沟通了解,学校有400余名学生有公交出行需求,针对这些学生出行时间集中,上下车站点相对固定的特点,前期已将T215路改为高峰大站快线。”钱程说,通过减站提速,将过去的21个站精简为9个站,减少停站时间。师生通勤时间由过去的近1小时,缩短至40分钟。同时,通过增开开行班次,减少师生等待时间,提升了通勤效率和公交准点率,学校师生不用再为迟到而发愁,也不用再为坐不上公交而担忧。
此外,天府公交公司还准备与天府三中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了解师生出行难题,及时予以处理。
东城根街小学开行“求知专线”
近年来,成都公交集团积极与各社区、学校对接,解决市民出行需求,为市民、学生提供更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

今年9月1日,东城根街小学“求知专线”(太升路13号东城根街小学(C区)至新城市广场)开行,这不仅解决了学生上学放学出行的问题,满足了一路直达学校的需求,而且不用家长接送,孩子自己坐车到学校;不用麻烦老人,上学放学出行更加安全放心。
“求知专线”开行前,成都公交集团北星公司与东城根街小学家长积极沟通,反复探讨学生出行需求,根据学生上学线路、出行数据特点等制定合理化线路,切实保障学生们的交通安全,缓解因接送学生造成的学校门口大量车辆、人员拥堵,通过公交运力的综合使用实现低碳绿色出行。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记者 王欢
编辑 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